发表时间: 2024-11-14 21:18
大家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这样的场景。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与孩子的交流越来越少,也越来越难。
家长说的,孩子都不爱听,有的甚至会跟他说着说着,就开始顶撞发脾气。
慢慢的我们做家长的,开始与孩子无话可说,不知道那句话会踩在孩子的雷点上,亲子关系也越来越差。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是孩子不懂事、不尊重父母吗?还是家长的语言方式不正确呢?
在《正面管教:不凶不吼教出好孩子》一书中写道:
大人批评孩子,用低声调孩子更容易接受。
首先,低声调可以使人理智一些、情绪平和一些,也可使孩子抵触、逆反的心理防线有所松弛,有利于沟通。
其次,低声批评孩子,不仅可以集中孩子的听力,而且也可以先发制人,不让孩子使用高声调。
更重要的是,低声调还可以赶走愤怒。
责备孩子的声音越小,孩子听得就越认真,教育效果也就会越好。
不恰当的沟通方式,也可能是导致亲子沟通出现问题的原因。
01不恰当的沟通方式将孩子越推越远
心理学教授艾伯特·梅拉宾有个著名的法则,叫做:“梅拉宾法则”。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信息传递,是由“7%语言+38%语气+55%的表情”构成的。
简单来说就是,当我们跟孩子面对面沟通的时候,有55%的信息,都是通过视觉的方式来传达的,例如我们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
38%的信息是通过听觉来传达的,例如我们说话时的语调、声音的大小等等,剩下的7%则是我们来自于我们说出的话。
这也意味着,当我们再跟孩子讲话的时候,他的注意力全在我们的表情动作上,孩子通过我们的肢体语言和说话语气来判断我们所要表达的内容。
如果在沟通的过程中,我们的肢体语言都是激动的、夸张的,表情也是带有怒意的,孩子大脑就会察觉到危机。
大脑中警告声响起,立马出现三种本能的反应:攻击、逃跑、呆住,根本无暇关注其他问题。
因为大脑给到的首要指令就是先反抗,而不是冷静的分析再行动。
蒙特利尔大学曾开展研究发现:“不当的养育方式”会导致孩子大脑结构的改变。让很多本该是孩子通过自身智力解决的事情,转变成了情绪问题。
众所周知:人的大脑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叫新皮层,也叫理智脑,在大脑前额叶,主要负责计划决策、理智思考、控制情绪等;
第二部分叫杏仁核(边缘系统),也就是情绪脑,负责管理我们的情绪,比如,愤怒、恐惧等情绪;
第三部分是爬行脑,本能脑,负责本能的攻击或自我保护。
当孩子情绪平稳时,理智脑会启动得频繁且迅速,这是孩子智力思考的过程。
但当一个孩子的情绪脑被频繁启动,就会变得烦躁、焦虑、害怕,这时的孩子:要么跟父母顶嘴、对抗,要么本能的自我保护,屏蔽掉父母的攻击。
当孩子的理智脑不断被限制,反应也越来越慢,注意力也越来越不集中。
相关研究表明:儿童的注意力水平,与大脑中的额叶发育情况有着紧密的关系。
受前额叶发育影响,前额叶和杏仁核无法协调运作,孩子在遇到困难或者阻碍时,会不受控制地发脾气,情绪状况很难控制。
为此,我们可以从大脑入手,通过脑电生物反馈训练段刘安前额叶区域功能,让能够控制调节情绪的部位变得更加强大。
根据孩子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提升训练方案,通过专业仪器,对孩子训练过程中的用脑状态进行实时的反馈,将我们看不到的生物活动通过精准的数据来展示,采用多方位训练模式,对孩子相关脑区进行针对性训练,提升大脑前额叶皮层的监控能力。
通过对大脑内不同区域的点位进行训练,例如情绪点位,注意力点位等等,帮助孩子提升人际交往、情商、语言表达能力。
02善用梅拉宾法则 孩子越来越听话
“梅拉宾法则”中也明确指出,人与人交往沟通中,你用什么表情和态度,对关系影响很大。
这表明,我们的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在传递信息时具有最强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因为它们会直接影响他人对我们态度的“感受”,感受到尊重和善意是最为重要的。
PART.01 / 善用肢体语言·让孩子感受到被爱
肢体语言是增进亲子关系的重要表达方式,一个和谐亲密的亲子氛围往往伴随着丰富的肢体语言交流。
生活中,许多父母在运用肢体语言与孩子沟通方面并不擅长。
肢体语言作为亲子间情感共鸣的桥梁,它深刻地传递着彼此间的理解与共情,是父母向孩子表达深情厚意的直观方式,同时也是孩子获得安全感最为直接且有效的途径。
经常给予孩子温暖的拥抱和轻柔的摸头,能够赋予孩子满满的安全感,让孩子深切地感受到自己是被深深爱着的,从而内心充满勇气与力量。
因此,在与孩子进行沟通互动的过程中,一定要多使用肢体语言。
和孩子日常交流时:和他保持双目平视,让他觉得被尊重;
孩子遇到困难沮丧时:给予一个大大的拥抱,让他感觉被爱着;
孩子需要鼓励时:拍拍他的肩膀或者摸摸头,给他继续前进的力量。
PART.02 /减少不悦表情·增进温馨感情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温暖善意的表情无疑是构筑和谐关系的重要基石,亲子间的互动亦不例外,遵循着同样的温情法则。
试想,若在与他人的交谈中,对方始终以冷漠或不悦的神色相待,你的心境又将如何?
相反,温和的面部表情如同一缕和煦的阳光,能给予他人可信赖、可依偎的坚实感。
在亲子间,这样的表情不仅能让孩子直观地感受到你的善意与温柔,更能让他们深刻体会到被理解、被支持的温暖怀抱。
有相关研究表明:当你真诚微笑时,无论当下的心情是如何,你都会感到更加的愉悦。
好表情,是通往好心情的钥匙;而好心情,则是构建幸福家庭的能量。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幸福其实并不遥远,它可能就藏在每日相见时那一张张洋溢着笑容的脸庞之中。
PART.02 /降低声音音量·保持冷静沟通
有这样一个引人深思的心理实验,其过程是这样的:实验人员向10名年龄在7至10岁之间的孩子播放了音量超过85分贝的说话录音。
在聆听完毕之后,孩子们被要求记录下他们听到的内容。然而,结果却令人惊讶——仅有13.3%的孩子准确地复述了录音中的信息。
这一结果深刻地揭示了一个现象:当说话的声音过于响亮时,孩子们的注意力往往会被恐惧所占据,以至于他们无法有效地接收并理解说话者真正想要传达的信息。
相比之下,低声细语能够向孩子传递出一种愉悦、平静的情绪氛围,使他们感到身心舒畅、放松自在。而大声喧哗则只会让孩子感受到压抑与恐惧,从而让他们与父母之间产生距离感,渐行渐远。
事实上,高分贝的斥责永远无法真正触及另一个人的内心。
因此,如果想要有效地教育孩子,我们首先需要学会降低自己的音量,用更加温和、理性的方式与他们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