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5-01-06 10:54
最近看到一段话被共情了:做父母,是一场不断跟自己和解的修行。
你的期待不能超越孩子成长的速度;你的尺度要拿捏得恰到好处。
你的爱不能太少也不能过多,你的手既不能过紧也不能过松。你要用一生的时间,与他慢慢靠近,又在该退场时,优雅地退出。
你甘愿做一个渺小却伟大的人,即使在这过程中被拉扯,被消耗,像蜡炬成灰般耗尽心力,也依然愿意用尽一切去守护他的成长。
曾经的我以为自己可以一直做一个温柔而坚定的母亲,做一个理性而宽容的家长。
然而,一次次面对孩子的磨蹭、懒惰、还有那敏感脆弱的“玻璃心”,我却失了约定好的耐心,也失了初心。
我的笃定被孩子的不配合拉扯得摇摆不定,失望的情绪层层叠加,无名的怒火一次次灼烧着仅存的理智。
原来,成为一位“理想中的父母”远比想象中艰难,这一路,除了陪伴孩子成长,还需要不断地修炼自己,才能走得更远、更平和。
孩子的成长,总是牵动着每一位父母的心。在这条路上,我们希望自己是那个温柔且坚定的指引者,是一个理性而宽容的陪伴者。然而,当孩子磨蹭、懒惰、甚至因为一点小事而崩溃时,我们却常常陷入失控的情绪中,难以自拔。
做父母,何尝不是一场不断和自己和解的修行?你想守护孩子,也想带领孩子,却在一次次碰壁中深感力不从心。也许,正是我们“越想控制”,孩子“越想反抗”;我们“越用力催促”,孩子“越抗拒前行”。
儿子今年7岁,上一年级。按照家长的标准,她正处于人生中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然而,她的磨蹭、拖延,以及一次次忘带作业的行为让我抓狂。周末的作业,我一次次催促,她却总能用扣橡皮、发呆、翻找书本等方式“拖时间”。最终,作业往往要拖到深夜才草草完成。早晨起床时,又是一轮催促和不耐烦的循环。
这样的“战争”每天上演,却从未解决问题,甚至让孩子的情绪越来越抵触,作业完成得更马虎,面对学习也更加消极。作为母亲,我无数次自责,也尝试过调整心态,但每次面对女儿的懒散和磨蹭,依旧无法保持耐心。
和朋友交流后,我发现这并不是我一个人的困惑。朋友的儿子上了初中,虽然不再需要管吃穿,却依然需要催促做作业,催促睡觉,催促起床。说教、批评、奖励等手段用了一遍又一遍,但孩子依然没有改变。她无奈地感叹:“难道只能这样让他随波逐流?”
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的第一反应总是去“纠正”。然而,我们越用力,孩子似乎越无力。是什么让孩子变成了“懒、磨、脆”的模样?为什么父母越使劲,孩子越抗拒?
有教育专家指出,父母的控制和高期待是孩子抗拒的重要原因。过多的控制和包办,让孩子在潜意识中将学习视为父母的事,而不是自己的事。于是,他们开始用磨蹭和拖延来进行“无声抗议”。与此同时,高期待则让孩子在一次次失败中失去信心,害怕做不到家长的要求,甚至选择逃避。
正如心理学家所说,孩子磨蹭不是因为他们真的“懒”,而是因为被动和恐惧。家长的催促让他们失去了自主感;对难题的无助让他们不知所措;而父母的失望情绪又让他们觉得自己不够好,不被爱。这种被家长称为“玻璃心”的现象,其实是孩子过度敏感的表现。他们过分在意父母的态度,害怕失败,结果反而更加不自信。
孩子的行为问题,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家长用错了方法,往往会加剧孩子的对抗和无助。如何让孩子重新找到学习的动力,如何引导他们走向自律,是每一位父母需要思考的问题。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父母的“退场”。与其用“监工”的姿态逼迫孩子学习,不如以“得力助手”的角色支持他们,让孩子重新掌握自己的节奏。
江苏省锡山中学校长唐江澎曾说:“好的教育应该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
教育孩子,不是一场争分夺秒的竞赛,而是一场需要耐心和智慧的修行。家长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孩子的人生并不是一场父母主导的化学反应。我们无法替代孩子面对困难,但我们可以做一个得力的催化剂,让他们自己去成长。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学会退场,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去探索他们的人生。用温暖而坚定的方式陪伴,用恰当而灵活的方法引导,帮助他们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孩子的成长,终究属于他们自己。而我们能做的,是守护,是引导,是放手。愿每一位父母都能在这场教育的修行中,与孩子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有侵则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