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5-01-09 12:51
每年3月至5月,成年大熊猫进入发情期。在大熊猫圈养机构,工作人员通过雌性大熊猫的行为表现判断它们是否到了发情期,比如雌性大熊猫在发情时会发出类似羊叫的声音,同时,它们的行走速度也较平常缓慢。雌性大熊猫每年仅发情1次,每次发情仅2天到5天。每年7月至9月,雌性大熊猫迎来产崽的高峰期。
雌性大熊猫的孕期一般为110天至130天。圈养大熊猫在交配后的3个月至4个月时,饲养员才能确定雌性大熊猫是否成功怀孕。一旦雌性大熊猫成功怀孕,饲养员便把雌性大熊猫转入产房,并密切监测它们的饮食、活动和休息情况,以确保其顺利生产和照顾新生的幼崽。通常情况下,圈养大熊猫是在人工建造的产房中诞下幼崽的。那么野生大熊猫在哪里产崽呢?
在野外环境中,大熊猫妈妈在产崽前会挑选一处隐蔽而安全的洞穴或大树底部的空心树洞作为产房。这些洞穴或树洞通常位于向阳面,不仅有利于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还便于大熊猫妈妈采食及寻找水源。为了确保产房的舒适度,它们还会衔来树枝、朽木段等材料,铺设成产房的“床垫”,为即将诞生的新生命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除了满足基本的温度、湿度和舒适度外,洞穴和树洞还是大熊猫幼崽躲避天敌的天然屏障,是重要的庇护所。
幼崽出生后在“产房”中生活4个月左右,因为大熊猫妈妈需要利用洞穴或树洞来哺育幼崽。在这段时间里,当大熊猫妈妈外出觅食时,幼崽会一直待在“产房”中睡觉。到了大约2月龄的时候,幼崽的毛发颜色已经变得黑白分明,与成年大熊猫的毛色非常相似。同时,它们已睁开双眼,开启了认识世界的第一步。随着幼崽渐渐长大,大熊猫妈妈会适时带着幼崽离开“产房”,外出采食。由于现阶段的幼崽尚未学会爬行,因此大熊猫妈妈只能小心翼翼地将其衔在嘴里。下雨天,为了确保幼崽不受风雨侵袭,大熊猫妈妈会将幼崽留在“产房”内,独自外出觅食。4月龄左右,幼崽便会与妈妈一同走出“产房”,跟着妈妈一同探索山林间的未知世界。
被誉为“活化石”的大熊猫,凭借其独特的生存智慧与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历经漫长岁月,依然生生不息,持续书写着属于它们的传奇故事。同时,大熊猫国家公园的设立,更为大熊猫的生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大熊猫在野外生存注入了更多的希望与可能。
图片来源: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
文:邓颐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