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鱼赏析网

《大学》里的心灵之佛:思想与禅悟

发表时间: 2024-11-08 15:35

《大学》里的心灵之佛:思想与禅悟

儒家思想中,也有佛家思想,下面举一个例子。

《大学》摘句: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此文提到:忿懥、恐惧、
好乐、忧患,是人的四种情绪,说是人们修心、正心的最大障碍

佛教中,提出人有贪、嗔、痴,为三毒,是使人不能开悟解脱最大障碍

贪、嗔、痴三毒的说法,出现在《大乘义章》卷九中,其中提到:“三毒者,贪嗔痴也。”贪嗔痴三毒的概念,同样也见于《成唯识论》和《大智度论》。

其实,“大学⁧”的忿懥、恐惧、好乐、忧患,与贪、嗔、痴三毒,两者完全可以对应起来。

忿懥对应:,完全对应。

恐惧和忧患对应:,有贪心,人们才会恐惧,才会患得患失。

好乐对应:,对世俗事物的乐趣,人们才会痴迷。

儒家和佛家,两个思想最初肯定是独立发展的。《大学》是春秋时期的曾子所作,也有怀疑曾子不是是作者的,最晚的说法,“⁣大学”是产生在秦朝

三毒的佛教说法,远晚于《大学》的出现时间,是在隋朝。《大乘义章》是隋朝慧远(523~592)的著佛教著作。

所以,在中
国,佛家的三毒思想传到中国,远晚于儒家“大学”思想的传播,不可能是“大学”的思⁡想受佛家的三毒思想的影响。

至于佛家思想,也不可能是受到曾子思想的影响。佛的年代跟孔子差不多,比曾子早一点,印度人也没有到中国来取经。

所以,儒家、佛家,是各自独‌立发现,发现了不良情绪对人心的恶劣影响。

看了此篇短文,聪明人就知道该如何做了。

你会生气吗?你还有恐惧吗?你又在贪心了吗?

棒!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