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鱼赏析网

白茶与绿茶的品饮差异:为何老白茶受欢迎

发表时间: 2025-08-29 15:58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朋友最近上贵州洋芋粑去了。

酸汤火锅、烙锅、蛋包洋芋、黄瓜冰浆......某音上爆火的贵阳美食,被她轰炸式地展示在朋友圈。

看着一大堆美食大片,村姑陈只能默默给自己沏一杯茶解馋。

后来打了一通视频电话打过去,结果那边正吸溜着一碗肠旺面

我开玩笑说,你把这些好吃的打包从贵州给我带回来。

她抬起几乎要埋进碗里的头,边嚼边应付我:“等我到了老闽,这面早馊了!”

想想也是,美食嘛,总得现做现吃才够味,什么时候真得抽个空,自己去一趟吃个新鲜。

其实不光是食物,生活中的许多方面,都认“新鲜”这个理。

只是对吃到嘴里的东西来说,这点尤为重要,总觉得越新鲜,越放心。

于是,自然而然地,很多人开始接触茶叶时,也会把这种观念带过来,认为茶叶越新鲜越好。

对于陈茶、老茶,则摆出怀疑的态度,觉得那是放久了的“过期产品”。

但实际上,茶叶远比我们想象中要“包容”得多。

就像葡萄采摘下来可以酿成葡萄酒,茶叶当中也有一些特殊的存在,经得起久放,甚至越陈越香。

《2》

“茶叶要喝新鲜的”,这句话放在绿茶身上更合适。

绿茶工艺的核心是“杀青”,通俗来说,就是将新鲜的茶青放在一口大铁锅中,不断加热翻炒。

高温翻炒后,绿茶内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会被破坏,从此茶叶不再进行氧化,鲜爽感便保留下来。

故而,绿茶就要“趁鲜喝”,喝它如春日翠柳般鲜嫩的口感。

绿茶的最佳品饮期,在制作完成后的半年到一年之内,存放超过一年,它的香气会逐渐消散,滋味也变得沉闷,鲜爽度大幅下降。

但中国茶叶体系庞大,我们不能用绿茶的标准来衡量其他茶叶,比如白茶

白茶的工艺在六大茶类中最为简单质朴,只有萎凋和干燥两个步骤,不炒不揉不杀青。

没有杀青,意味着茶叶内部的多酚氧化酶依旧保持着活跃。

正是这些酶,使白茶在适宜的环境中,拥有转化内含物质的能力,让它们向着更好的方向转化。

这个过程,便是“陈化”。

陈化是一个积极的过程,因此,对于白茶来说,时间不是敌人,反而是新风味形成过程中无可替代的一部分。

理想情况下,白茶存放的时间越长,陈化出来的风味就越醇厚甘润。

《3》

那么,白茶在陈化过程中,究竟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新白茶,尤其是茶毫浓密的白毫银针,主打的就是“鲜爽”二字。

新白茶的香气是清新的毫香、清雅的花香,入口是如山泉般的清甜和沁爽,茶汤咽下不过三秒,清润的回甘涌现。

如果是产自高山的高品质白茶,还能喝到明显的薄荷感,格外清凉。

而经过三年及以上陈化的老白茶,风味则走向了完全不同的方向。

新茶中的茶多酚咖啡碱等物质,经过转化后不断减少,而包含黄酮类物质在内的茶味物质不断增加。

这就导致,新白茶原本清新的毫香、花香,会逐渐转变为沉稳的药香、陈香,香气愈发浓郁。

老白茶的口感,也会从新茶时期的鲜爽,变得醇厚、绵柔、顺滑,整体的质感都饱满了不少。

与单薄的白开水不同,老白茶的汤感似米浆般稠滑,茶汤入口,能感受到明显的厚度。

品质优异的老寿眉饼,还有可能转化出特殊的、温暖的枣香,这是许多老茶客都钟情的一种特殊香型。

在此,为喜爱枣香,或想尝试枣香的茶友们,推荐2016白露压饼《含香》。

陈化九年的老白茶,第一冲还是浓浓的药香、甜花香,到了第二冲,枣香便清晰明了地展现出来。

都说枣香是蒸红枣糕的味道,但在村姑陈看来,《含香》的枣香还要更直接一些,像是在枣糕上,又撒上了一把红枣一并蒸熟,软糯、香甜。

汤色晶莹,汤水稠滑,这是老白茶的标配,搭配着枣香喝下,温婉又淳和。

《4》

除了风味上的升华,老白茶的营养价值也提高了一个层次。

绿茶这类经过杀青、无法进行物质转化的茶类,茶多酚含量基本不会变化。

而茶多酚具有一定的刺激性,肠胃功能较脆弱的茶友,喝多了绿茶,容易出现一些不适症状。

老白茶经过漫长的陈化,茶叶内部的那些刺激性物质,例如咖啡碱、茶多酚等等,在氧化聚合的反应下,含量会越来越少。

并且,一些更温和的物质,例如黄酮类物质,将会替代它们,活跃在老白茶中。

相比新茶,老白茶的茶性要温和不少,对肠胃几乎没有刺激。

三年以上陈化良好的老白茶,还具有一定的药性,对提高人体免疫力有一定帮助。

因此,老白茶算得上老少皆宜的茶类,尤其适合畏寒、肠胃功能弱、经常熬夜的茶友。

秋冬季节,煮一壶滋味醇厚的老白茶,暖暖地喝下去,全身都会感觉特别舒服。

《5》

可见,茶叶新老的好与坏,并不是绝对的。

像绿茶,确实要喝个鲜爽,老绿茶失香又失味。

但对于白茶来说,时间反而是有价值的。

新白茶清新鲜爽,存老之后,滋味愈发醇和,各有各的韵味。

茶友们不必对老茶心怀偏见,白茶圈中,多的是对老茶情有独钟、越囤越多的茶客。

真正懂茶的老茶客,往往最懂得根据喜好、天气、时节,灵活地在新茶与老茶中来回穿梭,自在喝茶。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6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