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7-04 21:41
晚年张幼仪曾言:“感谢徐志摩的抛弃,让自己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看似轻飘飘的一语,前半生被冠以“民国弃妇”的辛酸却难以想象。
难道张幼仪,就真那么配不上才子徐志摩吗?
▲这是80年代末期,张幼仪在美国家中的留影。满头花白,戴着一副黑框眼镜,仿佛一位学者教授。
此时,徐志摩已经坠机身死60多年,林徽因也已逝世30余年。故事中的故人,都早已化作尘埃,人间惟留张幼仪。
时间倒回60多年前,谁也想不到,晚年的张幼仪,会是这般富足自在。
▲这是张幼仪的四哥张公权。
1913年,张公权任职浙江都督秘书期间,偶见学子徐志摩的文章《论小说和社会之关系》,为之惊叹,生出嫁妹的想法。
彼时,徐志摩父亲徐申如,是硖石商会会长,对张家家世也非常满意。双方一拍即合。
▲这是徐志摩年轻时候的照片,脸型偏长,打扮得胡里胡哨。
此时,张幼仪刚满13岁,桌上一边放着哥哥寄来的徐志摩的照片,一边摆着学校的书籍。骤然加身的婚姻,让她对未来莫名惶恐。
最终,张幼仪还是遵循了“在家以父兄为纲”的女德,放下学业,默认了家族的安排。
而徐志摩,也同样收到了张幼仪的照片。看着照片中的女孩,徐志摩万分抵触的大嚷:“这种乡下的土包子,怎么能配得上我”。
奈何好色如他,最终也拗不过有钱的父亲。
▲这是1915年,张幼仪和徐志摩结婚时的合影。
这一年,年仅15岁的张幼仪嫁入徐家。从丈夫粗暴的对待中,张幼仪愕然地发现,徐志摩对自己竟这般不喜。
当张幼仪端茶给徐志摩时,徐志摩眼神中浓浓的不屑,让她如坠冰窟。从此,在徐志摩的冷暴力压迫下,张幼仪在徐家过得小心翼翼。
而徐志摩其实也不常在家中。为了远离张幼仪,他常年在京津欧美等地,交友吟诗,卖弄文字。
这段时间,张幼仪过得非常孤单,除了伺候徐家父母之外,几乎整日关在房中。
幸好在1917年,张幼仪生下了徐家的长孙徐积锴,张幼仪的生活才重新有了重心,教子和侍奉公婆。
▲照片中是张幼仪的二哥张君劢。
1920年,张君勵从欧洲回来,第一时间找到了妹妹张幼仪。因为张君勵已然听闻,徐志摩在英国追求林徽因的消息。
所以,二哥张君勵劝说张幼仪,远赴西洋,陪在徐志摩的身边。相信默默陪伴与付出,日久必能挽回徐志摩之心。
徐家父亲徐申如,有张幼仪在身边伺候儿子,总归是好事。所以也同意了张幼仪的欧洲之行。
至于张幼仪本人,原是舍不得幼子徐积锴。不过最终还是遵循了“出嫁以夫为纲”的女德,毅然背着单一的包裹,踏上欧洲的班轮,孤身异国寻夫。
▲这是张幼仪和徐志摩,在英国时的合影。
1920年底,徐志摩接到跨洋而来的张幼仪,第一件事就是赶紧带她去买衣服。
实在是张幼仪这一身传统中式服装,在徐志摩眼中,着实“太土”,不配站在自己身边。
▲这是20年代初期,张幼仪和徐志摩,在英国沙士顿小镇的住所。
张幼仪曾回忆道,那段时间,徐志摩冷淡到可怕。
由于喜欢吃中餐,徐志摩还是经常回家吃饭的。期间,要是张幼仪饭菜做得可口,徐志摩也不会称赞,要是饭菜做的不好,徐志摩便扔下碗筷,但也不会抱怨。
在这般冷暴力下,张幼仪战战兢兢地卑微过日子。
徐志摩在家中难得露出微笑时,是他拆开女性朋友从远方寄来信件的瞬间。
看着徐志摩眼带笑意地读着信件,张幼仪预感到,自己身边这位高冷的丈夫外面应该是有女人了。
▲这是1920年,同父亲林长民在欧洲游历的林徽因。非常美丽。
徐志摩本是林长民的忘年交,1920年到林长民的英国住所作客时,初次见到了林徽因,便惊为天人,开始锲而不舍地追求林徽因。
此时16岁的林徽因也惊羡于徐志摩的诗才,但是当得知徐志摩已有家室,并还有一个儿子时,便理智地拒绝了徐志摩。
1921年,被林徽因拒绝后的徐志摩,急匆匆的赶回家中,怒气冲冲地找到张幼仪,让她赶快同自己离婚。
在此之前,徐志摩已经通过好友给张幼仪传过话,“希望张幼仪仍在徐家的儿媳,但是不做自己的妻子”。
这对于徐志摩来说,这确实是两全其美的办法,既全了孝道,也全了自己追求美人的渴望。
但是张幼仪却装作不懂,继续呆在徐志摩身边,默默做饭洗衣。这在徐志摩看来,这媳妇就着实些不知好歹了。
▲这是1922年,张幼仪在德国生下次子彼得的照片。
1921年,在徐志摩穷追猛打地要离婚之时,张幼仪已经怀有了三个月的身孕。
当徐志摩逼迫张幼仪去打胎时,22岁的张幼仪非常害怕打胎会有生命危险。
徐志摩不禁怒斥张幼仪:“坐火车都车祸死的,难道就不坐车了”。谁能想到10年之后,徐志摩自己竟死于坠机。
当时被逼迫的张幼仪六神无主,给在巴黎的二哥写信告明了情况。
二哥回信说,“痛失志摩,如丧考妣”。不过还是让妹妹不要打胎,将来孩子二哥可以代为抚养。
所以,为了保全胎儿,并躲避徐志摩的逼离。张幼仪先是到巴黎投奔二哥,之后又随二哥辗转来到德国,在此生下了次子“彼得”。
▲这是徐志摩和张幼仪离婚时,写下的一首《笑解烦恼结》的诗歌,也是徐志摩写给张幼仪的唯一一首诗。
1922年,张幼仪生下彼得后没几天,徐志摩追到了德国医院,总算是被他找到了张幼仪。
徐志摩并没有正眼看一下病床上的母子,便掏出一份离婚书,催促张幼仪签字。
此时张幼仪还是有些挣扎,推脱说要等徐家父母同意,才敢签字。
但是,此刻的徐志摩直接暴走,怒声大吼:“等不及了,林徽因就要回国了”!
至此,张幼仪万念俱灰,咬牙在离婚协议上签了字。
她也成了近代中国第一位正式离婚的女性,被冠上“民国弃妇”的称号。
▲这是1924年的张幼仪照片。
同徐志摩离婚后,张幼仪在二哥的安排下,张幼仪重新拾起抛下十年的书籍,到德国学校学习育儿专业。
不幸的是,1926年,张幼仪的次子彼得生病去世。张幼仪在悲痛中,决定回国。
回国后,张幼仪的四哥送了一处上海的住宅,供张幼仪居住。
二哥张君勵介绍张幼仪到女子银行当经理。
八弟将创办了“云裳”服装公司送给了姐姐张幼仪。
投身商界的张幼仪,开始展现出她被掩埋十余年的商业天赋。
在经营女子银行时,张幼仪提出响亮的口号:“女人必须要有自己的一份存款”。经过张幼仪苦心经营,女子银行从濒临倒闭,转变为资金充裕。
对于“云裳”服装公司,张幼仪更是投入大部分心血,她改变传统平面剪裁的做法,引入西式设计,提出“中西合璧,量身定做”的设计理念,一时间,顾客如云。
▲这是1938年,张幼仪儿子徐积锴和儿媳张粹文的结婚照。
从1935年,徐积锴19岁开始,张幼仪就开始给儿子物色媳妇。由于此时的张幼仪已是上海巨富。所以登门自荐者如云。
张幼仪担心徐积锴继承父亲花心好色的基因,也特意想给儿子找个貌美如花的老婆。
1937年,终于选中了闺蜜的女儿张粹文。
张粹文和徐积锴结婚后,张幼仪为了提升儿媳的才华,延请了国学名宿给张粹文指导国学典籍的学习。
另外,还重金聘请了数名外教,到家中教授儿媳英语、德语、法语等三门外国语言。
张幼仪之所以这么重视儿媳的才学培养,也是为了张粹文将来,不会遭受跟自己一样的境遇。
▲这是1948年,张幼仪和四个孙子的合影。
在生儿育女方面,张粹文也算争气,从1939年到1947年间,一共生下三女一男,四个孩子。
为了让儿媳专心学习,张幼仪一并承担了孙子们的养育之责。
1947年,张幼仪安排儿子徐积锴到美国读书时,也安排儿媳到美国的服装设计院校学习。
起初,张粹文有点放心不下刚刚出生不久的小儿子。
但是张幼仪苦口婆心地劝说,“你婆婆是德国育儿专业毕业的,你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张粹文才放下心来。
后来,张粹文在美国服装设计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谈起自己成就时,她总是不忘感恩婆婆张幼仪当初不遗余力的培养。
▲这是60年代初,张幼仪和第二任丈夫苏纪之的合影,不得不提的是,苏纪之的相貌,竟有几分相似徐志摩。
1949年之后,张幼仪带着四个孙子到了香港定居。
在张幼仪住所的楼下,便住着医生苏纪之,也刚刚是离婚独居。
彼时,苏纪之看到张幼仪带着四个年幼的孙子,生活万分艰辛,便时常主动帮忙。
随着时日推移,两人渐渐互生情愫。
▲这是徐积锴一家六口,50年代中期,在美国的合影。
1953年,徐积锴终于在美国安定下来后,便将四个孩子也接到了美国生活。
惟有张幼仪一人在香港独居。
此时,苏纪之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欢,郑重地向张幼仪求婚。
张幼仪尽管内心欢喜,但她依然担心家人会有意见,所以没有马上答应。
而是写了三封信,分别向儿子、二哥、四哥询问看法。
儿子徐积锴一直非常感念母亲的艰辛,回函诚恳:“母如得人,儿当父事”。这封回信令张幼仪热泪盈眶,似乎多年的委屈,得到慰藉。
二哥回信也言语简洁:“妹慧人,希自决”。哥哥们曾经的自专,害苦了妹妹的十年青春,此刻,他们再也不敢多言了。
得到家人的认可后,张幼仪终于又重新迎来了自己的第二段婚姻。
▲这是60年代中期,苏纪之和张幼仪到英国旅行时,拍摄的康桥照片。
“错过50年,我想去看看你曾经呆过的地方”。这是苏纪之对张幼仪说过的,最深沉的情话。
结婚后的苏纪之,非常珍惜张幼仪。由于张幼仪不喜欢酒味,苏纪之甚至戒掉了多年喝酒的习惯。
苏纪之想看看张幼仪以前呆过的地方,犹如爱上一个人后,往前翻看着,这个人之前的所以个人动态。用情可谓至深。
70年代初,苏纪之因病去世后,张幼仪被儿子接到美国,安享天伦之乐。
每当夜深人静时,张幼仪总是从珍藏的木盒中,取出泛黄的苏纪之的照片,用手轻轻抚摸。
错失50年,张幼仪终于还是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