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鱼赏析网

兼济天下的道教医学:历史与现代的结合

发表时间: 2024-09-21 20:27

兼济天下的道教医学:历史与现代的结合

道教重视养生,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道教养生学与祖国的传统医学呈现出彼此交融、相互促进的态势。道教修行者出于自己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得道成仙的需要,在不断吸纳中医有用成分的同时,又把自己摸索的强身、养生技法以及药物学知识带入中医理论。因此,道教是中国古代宗教中对传统医学发展贡献最多的宗教。

道教组织为生存和发展,自觉倚重医学传统。不少道教徒同时兼有高道与名医的两重身份。正像葛洪所说,“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他们或者直接从事医学实践活动,或者整理编排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典籍,或者埋头撰写医学书籍。如唐代著名高道孙思邈,精通导引、针灸、气法、方药、房中等诸医药养生之术,后人称之为药王。他写的《千金翼方》、《摄养枕中方》、《保生铭》、《存神炼气铭》、《摄养论》等医学专著,在医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其他诸如葛洪、皇甫谧、陶弘景、杨上善等人,都是道教医药学家。

道教修行者不仅要保持道教的延续,更重要的是追求成为仙真。因此他们一方面继承先秦道家的养生精神,另一方面虚心吸纳儒释两家的某些合理因素,积极探索,不断推陈出新。所以道教修养之术对生命本质的探求最为深入,内容也最为丰富。

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道教医学形成了自己的独立系统。方术是其中重要的一支。而方术体系本身又极为庞杂。其中主要是与养生、成仙相关的神仙方术,具体包括炼丹、辟谷、行气、导引、存思、按摩、武术、服食、房中等诸多领域。每个领域又有许多分支,如炼丹术中,就涉及许多药物学知识;而行气、导引其实就是保健医疗以及气功。因此道教的教义本身就带有相当的医学成分。而道教的符咒之术有很多也可以视为治疗心理疾病、精神疾病的有效手段,而这和道教最初研习符咒的初衷并没有太多的关系。由于历史原因,道教的组织体系庞杂,内部派系林立。各宗各派在教义的理解和诠释方面互不相同各有侧重,在利用方术进行教化时也各具特色。如东汉末年的张角创立太平道时,主要用心理暗示法作为治病的主要方法,即用符水当做药物,给前来求医的人治病。而张陵、张鲁在巴蜀、汉中开创五斗米道时,也用类似的“祷告”方法来替人去除疾患。而魏晋时期活跃于江南一带的李家道不仅使用符水,还辅之以导引、行气、服食等其他方法。

除此之外,连结道教与传统医学的关键纽带是宇宙观和生命观。它们都认为天人合一,认为阴阳平衡、四时调适是维系生命和保持健康的基本条件;强调预防胜过治疗,生命之本在于修养。道教史上举足轻重的几个人物如葛洪、陶弘景等人都曾提
出独立的医学和养生思想,强调炼形和养性同样重要,主张性命双修。

道教的世界观属于朴素的唯物世界观,所以该教强调人的价值,重生轻死。道教徒希望通过修炼掌握自己的命运,通过各种修生方术安形固神、延年益寿,遂产生了许多养生的思想和方法,其中许多与传统医学不谋而合。从某种意义上说整个道教史也是一部养生史。

在道教的各种典籍里,医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后汉书·方术列传》就把天文、医学、神仙、占卜、相术、命相、遁甲、堪舆等内容罗列在一起。可见古人习惯于将医学和道教方术列入同一个范畴。而道教所尊崇的祖师——黄帝,唯一传世的著作《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还有很多道教专著中间穿插医理,或医、道混讲,如《南华真经》、《太平经钞》、《黄庭经》、《胎藏中黄经》、《太上导引三光宝真妙经》、《大洞真经》等。人们很难分清哪些是纯粹的医学书,哪些是单纯的道教著作。

《太平经》是道教早期的一部重要典籍,记载了早期道教医学思想和方法的精髓。书中阐述了气是维持生命的基本要素,认为天地、阴阳、五行、四时运动是疾病的根源,想健康长寿必须重视自己的精、气、神,主张用辟谷、调息等方法来调节生理机能。书中列举了一些疗法,如卜卦、针灸、药物、祈神、符祝等,同时保留了许多民间流传的有效处方。道教的重医传统此后一直延续下来。

以上谈到道教重视医学,从传统医学中汲取营养,其实传统医学得益于道教修养术也不少,道教修养术涉及祛病健体、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等方方面面,具体手法有服饵、食疗、行气,甚至于美容。据葛洪《神仙传》记载,道教方药中有一味“打老儿丸”可使人青春永驻。故事说,古时西河的一位少女手里拿着棍子追打一白发老者,路人以为少女不肖,上前呵斥女子。少女却说老者是自己的儿子,路人诧异,问之则曰:“吾今年已过百,此是吾儿,年方七十余,只不肯服家传秘药致老。吾今教训之。”该药由此得名“打老儿丸”,亦称“神仙训老丸”。其药方上十余味药,有山药、远志、白茯苓、杜仲、枸杞子、熟地黄、肉苁蓉、五味子、石菖蒲、山萸肉、牛膝、舶茴香等。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论》三部医学著作在中国传统医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而这三部书⁦中道教著作占了两本,由此不难看出,在祖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过程中,道教医学是不可忽视的,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另外,一些高道在修道的同时把大量心血倾注在医学领域,直接推动了传统中医药学的发展。道教的重要人物葛洪一生喜好神仙导养术,他著有《抱朴子》内外篇,还写下了在医学史上颇有影响力的两部力作——《金匮药方》和《肘后救卒方》。尤其是后者,具有鲜明的简、便、廉、验等特色。《肘后救卒方》共收集药方七十多个,每个又辖若干子方,涉及内、外、妇、儿、五官、伤骨及精神各科,尤其长于各种急症的处置,其方法简便易行。如用竹筒来固定骨折,用芦管吹气抢救窒息病人;还有各种中毒解救法、烧灼止血法、食管异物处置法、导尿法、灌肠法等。所用的药价格低廉且随处可见,如大蒜、葱、姜、豆类、牛乳和家禽、家畜等。总共列举有350多种,植物药约230种,动物药约70种,矿物及其他药物约50种。在书中,葛洪还纠正了当时针灸重穴名,言明其处所⁩分寸的谬误。该书为研究魏晋时期的医药学留下了宝贵资料,许多内容在今天看来仍然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世界上首例防治狂犬病的病例就记载在这本书中。葛洪在其医学专著中表现出来的丰富的药物学知识,表明其在追求炼丹成仙的同时,还是一位医德高尚、医技精湛的良医。

道教另一著名人物陶弘景也有着多种医药学著作,他最大的贡献是对《神农本草经》的整理。作为我国最早的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传至南北朝时已经非常凌乱,还有很多错误,给临床医疗带来很大不便。陶弘景对原《神农本草经》中的365种药物详加考订,结合汉魏吴普、李当等人的药物学研究成果加以参校和增补,汇成一册,题名《本草经集注》。书成后,收药730种,数量上比原来的《神家本草经》翻了一番,分类上也比以前有了明显的进步,这部书的字里行间都显示出陶弘景严谨的治学态度。《本草经集注》在内容、体例方面为后人撰写医书提供了范例。

在当代,著名的道教届代表——陈撄宁先生精于道学,同时也以医道著称于世。他用独到的修养方术来治疗自己和他人的疾病,已取得不小的成就。另一位丹医家张觉人,致力于学道,同时兼行医和中医教学。他以道教独有的“玄门四大丹”来治疗各种外科疾病,尤以善治肺痨闻名,被誉为道门的“虚痨专家”。

由此可见,从上古时代到今天,道教医学与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医学始终是不即不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切结合在一起。二者不断融合,各自又都有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