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7-13 17:03
上接《禅宗人物志:慧忠国师(三)朝堂说法》
上回说到鱼朝恩问法于慧忠国师,处处被慧忠拿捏,只得悻悻然离开,殿前就只剩下肃宗与慧忠二人了。
接着唐肃宗又问了慧忠一个问题:“一切众生,忙忙业性,无本可据,日用而不知,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慧忠拈起身前的金花碟子问肃宗:“你看,这个是什么?”
肃宗说:“金花碟子啊!”
慧忠国师道:“很显然,这就是你刚才所问的“一切众生,日用而不知。”
要明白慧忠国师所说之意,先来看看“忙忙业性,无本可据”作何解释。
“忙忙业性,无本可据”说的就是人们在生与死之间来来去去、无限轮回,不知道哪里是开始,哪里是终点,灵魂没有归宿,总是在“醉生梦死”之间沉浮。
来来往往的人生就像航行在无边无际大海之上的一叶小舟,漫无目的的浪里来、风里去,无尽漂流......只有漂流,没有停靠。
为何会这样无尽轮回呢?因为灵魂没有主人或者说灵魂没有发现主人。
关于“忙忙业性,无本可据”,沩山灵佑和仰山慧寂还一起做了个“实验”。
沩山灵佑问仰山慧寂:"一切众生,忙忙业性、无本可据,你有什么方法来检验他们真的“无本可据”吗?"
仰山回说:"我有勘验的方法。"
当时正好有一僧走过,仰山就喊了一声"阇黎"(对僧人的尊称,意思就是:和尚),僧人闻声回头。
仰山对灵佑说:"你看,这个便是忙忙业性、无本可据。"
仰山的意思是:僧人听见我的呼唤而回头,轻易的就被我影响到了。只是一声呼唤,就让他脱离了当下,随着我的呼声而来。之所以他会被我影响,就是家里的“主人”不在,才被我“偷了家”。
如果他有自己的主人在,如如不动的守在那里,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一定不会被我的一声呼唤而左右的。
这里非常有意思,在仰山慧寂的口中,人人皆有的“佛性”却成了“忙忙业性、无本可据”的罪魁祸首了!
僧人为什么会回头呢?因为佛性使然!人人皆有佛性,所以在应对外境时有所生起。
僧人为什么“忙忙业性、无本可据”?因为僧人没有觉察到佛性的存在。
仰山慧寂想说的是,其实众生皆有主人,只是自己没有察觉,所以“日用而不知”。吃饭、穿衣、睡觉都是和主人在一起的,可就是没有觉知到当下一切都是“主人”在幕后安排。
“失察”,就成了无主之魂了。而要见性,就要恢复觉知,找回自己的主人。
因为众生用“我”代替了佛性,把“我”当成了主人。之所以没有觉察,就是心中被“我”所占据。
“我”与众生太近亲,所以被它蒙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失察就是因为太近了,以至于忽视了时时处处都在展现作用的佛性。大智慧的人,首先要与“我”划清界限。
另一方面,也因为佛性在应对外境时生起的那个“动作”根本就不需要时间。相由心生,外境、生、相,三者“同时”发生,说一刹那、一瞬间,甚至用再小的时间单位来表示都嫌太长,只能用“同时”来表示。
正因为“同时”,众生都来不及感知到就已经生起了,这也是容易忽略掉佛性正在作用的原因之一。
比如正在路上开车,看见前面的车走走停停,就这么不紧不慢的挡在自己前面,内心不由得焦急起来,下意识的按响喇叭催促。
这份心中“焦急”的心情与“按喇叭”催促的动作就是在不觉知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就完成了,与前车情形同时而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佛性只管“能生”,至于“所生”为何,则是由个体与当下外境而定了,与佛性无关。
面对前车的走走停停,有的人会疯狂按喇叭,甚至有的人边按边骂。而有的人就默默的跟着,安安稳稳的不即不离。
当然,有的人赶时间,他不按喇叭也不骂,也不就这么毫无作为的跟着,而是见机找到个空隙快速的逃离了这段是非之地。
不管如何做,都是在佛性的“驾驭”下完成的,只不过因为各人的条件不同,而所生的结果不同而已。
沩山灵佑和仰山慧寂的“实验”,不但证明了佛性的存在,还证明了茫茫众生之所以是众生,就是因为把“我”当成了主人,而对佛性失察了。
就像慧忠国师拿起茶碟问肃宗:“这是什么?”
肃宗没有任何怀疑的说:“这是金花碟子啊!”
在肃宗的认知中,这不就是镶着金边花纹的茶碟吗?这个还有什么好问的!
可慧忠的意思是:这个就是这个啊!说什么金花碟子,你看,你一下子就被自己的认知,被那个“我”所占据了,当然就错过了自己的那位主人了。
在慧忠的指引下,唐肃宗对“佛性”、“日用而不知”有所体悟了,但这并没有减轻他的忧虑,相反还加重了他对佛法的执着。于是他赶忙对慧忠说:
“既然众生都无尽轮回,无法出离三界,那就请国师发发慈悲,教一个方法,好让我与众生出离生死,免去这轮回之苦吧!”
这或许就是众生对佛法执着的原因吧!
慧忠没有拒绝,也没有教给唐肃宗什么方法,而是也给唐肃宗做了一个“实验”来看。
慧忠国师叫人拿来了三个巨大的铜盆,并在里面都装满了水。再叫人去抓了三只蚊子分别放在三个装满水的铜盆中央。
蚊子在水中用尽全力的挣扎,一顿功夫下来,也只不过是在盆的中央打了几个转转儿。因为铜盆太大了,蚊子挣扎的那点距离,比起到盆边的距离,简直就像漂洋过海那么难。
蚊子就这样漂浮在盆中心,虽然没沉下去,可也出不来,就这样不知死活的飘着、飘着......
唐肃宗看到这个情形没有明白慧忠的意思,就向慧忠礼拜,说道:“恳请国师慈悲,能否说得再明白一点。”
慧忠国师于是找来一根长长的稻草,一头放在铜盆中间,一端搭在铜盆的边缘。
这时,不知“是死是活”的蚊子又被惊起,便顺着稻草爬到了铜盆之外。扑腾了几下翅膀,飞走了。而其他两个盆中的蚊子,还是那样“不死不活”的在水中漂浮着,不知何时是尽头。
唐肃宗看着这一切的发生,心中豁然开朗,随即向慧忠国师礼拜致谢。
是啊,之所以放弃挣扎,正是因为笃定自己是在苦海之中。不是自己出不来,而是自己迷失在自心所造的无尽苦海之中。
慧忠国师并没有给蚊子方法,也没有给它赋予什么能力,只是指给它了一个可以期待的方向,或许这就是学佛的意义所在吧!
禅宗人物志:慧忠国师(四)觉知主人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