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鱼赏析网

金代宝藏惊现辽宁本溪千金沟:揭秘窖藏背后故事

发表时间: 2024-10-19 11:07

金代宝藏惊现辽宁本溪千金沟:揭秘窖藏背后故事

内容提要

1997年在辽宁省本溪市千金沟发现了一处金代铜钱窖藏,其铜钱数量之大、种类之丰、价值之高、跨越时代之久,在本溪金代遗址遗迹中极为罕见,为研究金代本溪地区的经济和货币流通状况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对研究金代历史特别是金代钱币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地⁦区介绍

本溪市位于辽宁省东南部,山多地少,山地面积占80%,耕地面积占8.7%,水面和其他用地占11.3%,构成了“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地貌。本溪地区在夏、
商时期分别属于青州、营州。秦时期属辽东郡襄平县。东汉时期曾改属玄菟郡。魏晋及后数百年间归属次更迭。唐时期,属安东都护府辽城州,后属渤海国所辖。元代属辽阳行省辽阳路东宁府辽阳县。明代归辽东都指挥使司所辖。

本溪的地理位置非常的重要,历代的遗存非常多,本次发现窖藏的位置也是之前的一处非常重要的遗址。千金沟的位置位于河流的东岸,应当是当时的城郊外。

事件还原

千金沟附近进行政府的规划道路工程。当施工队挖掘到一处小山坡的时候,一名工人的工具突然在护坡上刨到了一个很硬的东西。抱着疑惑工人继续往下挖。突然当啷一声一个缸出现了,当他们挖开缸口的泥土时有着蓝绿铜锈的铜钱露出来了。

随着挖掘的进行他们发现这个缸非常的大,工人见到这件事儿非同小可于是抓紧时间报了警。

据工人回忆,开始时,缸沿残缺的小口差不多只有一个成年人拳头那么大,但随着人们的手挖石凿,缸口越来越大,担心这里有重要的文物被破坏,他报了警。事后,市文物部门对工人的这一行为赞赏有加,并决定将予以一定的奖励。

2017年3月14日17时许,本溪市110报警指挥中心接到群众报警称,在平山区千金街道办事处千金沟304国道旁土坡上工人在施工时发现古代铜钱。千金派出所民警迅速赶到现场,并与市文广局文物处取得联系,文物处立即派出工作人员与执勤民警共同研究保护措施并整晚看守现场。

3月15日早6点30分,受市文广局委派,时任市博物馆馆长李青山、专家梁志龙率考古专业人员到达现场,认定该处是古代铜钱窖藏,开始进行抢救性发掘。窖藏中的铜钱,储存在一口瓷缸中,瓷缸埋在地下,经数小时紧张工作,考古专业人员将瓷缸清理出来。瓷缸为酱釉,口沿上距地表0.7米,下距国道路面1.3米,口径0.5、最大腹径0.75、高0.8米,疑似被群众私挖时破坏而残损,所失残片未能寻得。15时,将瓷缸及缸里的铜钱整体包装运回市博物馆。

随后,市博物馆组织考古、陈列、保管等部门专业人员,修复瓷缸,取出铜钱并取样清洗整理。铜钱重量共约550斤,数量约7万枚。

后期整理

整理出的铜钱,时代跨度较大,种类较多,同一时代的铜钱,也有大小、轻重、成分、质料、版别、钱面文字、钱背符号等诸多区别,均可作为分类依据。本文按照时代和钱文将之分为46种,其中汉五铢1种、隋五铢1种、唐代铜钱2种、五⁢代十国铜钱3种、宋代铜钱37种、金代铜钱2‬种。

千金沟铜钱窖藏的埋藏时间,从窖藏铜钱的种类看,南宋“淳熙元宝”(1174年始铸)和金“大定通宝”(1178年始铸),是所有铜钱中铸行年代最晚的两种。“淳熙”为南宋孝宗年号,从1174~1189年,“大定”为金世宗年号,从1161~1189年。由此可见,窖藏的埋藏时间应当在金世宗(1161~1189)与金章宗(1190~1208)之间,或者更晚,窖藏应属金代晚期遗存,因此我们将此窖藏定名为千金沟金代铜钱窖藏。

千金沟铜钱窖藏的铜钱品种繁多庞杂,同时储存着汉、隋、唐、五代、宋、金等多个朝代不同年号的铜钱,历史跨度一千余载。五铢自秦汉以来流通最久且广,隋时尚铸,至唐“高祖即位,仍用隋之五铢钱”,近年许多唐代墓葬出土了汉隋五铢,说明即使“武德四年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唐代民间仍然流通或存储前代五铢。中原地区“自五代以来,相承用唐旧钱,其别铸者殊鲜”,即唐代及以前时期的“旧钱”到五代、宋时仍在流通使用。《金史·食货志》没有记载金代用汉唐铜钱,但是明确指出“金初用辽、宋旧钱”’,这“旧钱”也应包括在宋地使用的汉唐铜钱。因此,汉唐铜钱包括五铢、“开元通宝”等会出现在金代铜钱窖藏当中。

千金沟铜钱窖藏虽是金代遗存,但不以金代铜钱为主,金代铜钱数量相对稀少且品种单一,以唐开元钱和两宋年号钱为多,尤以北宋钱为最多,未发现辽代铜钱。宋金钱的数量和种类皆不
成比例,究其原因,一则北宋钱版别较多,且多“对文钱”,二则金朝本身铸币量少,三则南宋时期铸币量不大,多沿用北宋旧钱,四则南宋“淳熙元宝”与金朝“大定通宝”铸行时间已在金后期,彼时金地广行纸钞。故而窖藏中北宋铜钱比南宋铜钱多,宋钱比金钱多。

千金沟铜钱窖藏的储存方式是盛器贮藏,窖藏铜钱存放在瓷缸内,埋藏时应有缸盖,盖或木制,已经腐烂。铜钱虽然混杂黏合成一整堆,但多能分辨出成串形态,我们推测其本以缗线穿系成串,盘旋堆置缸中,然因锈蚀严‌重,缗线又多为麻绳,易于朽腐,故窖藏中难以寻见较为完整的缗线。

千金沟铜钱窖藏的许多特征,与近些年辽、吉、黑、冀、鲁、豫等地出土的金代铜钱窖藏特征高度相似。

金朝受到严重缺铜等多重客观因素的极大制约,铜钱铸造数量较少、流通有限,不能完全满足经济需求,新铸之钱投入流通后与旧钱并用的记载屡见于史料,“旧钱”则以宋钱居多。金地的宋钱来源主要有战争和贸易两种。金在与宋的战争中,取胜颇多,掠得巨额宋钱;另外,宋自知军力处于弱势,向金输送“岁币”“代租钱”,用钱帛换和平。宋金双方虽然政治分裂、军事对抗,但贸易始终存在,两国边界设立榷场,宋钱为双方共同持有并承认,通过贸易大量进入金国货币流通领域。

随着人口数量激增,经济日渐发达,铸钱缺铜严重,钱荒开始凸显,对这一问题,金朝统治者的解决方法是发行纸币交钞。金朝印制交钞始于贞元二年(1154),比铸行“正隆通宝”的时间(1158)还要早。金朝先印纸币后铸铜钱的做法,在中国历史特别是货币史上是首次出现。交钞的流通,起初效果相对良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困境。可是到金中后期,交钞发行量大增且无限制流通,加之多次换发新钞,造成币值下跌,促使通货膨胀,“当时钱币之所以不够,与其说数量太少,不如说是价值不高……纸币发行增加,使铜钱实价高于名价,铸造成本过高”。

金章宗为稳定本国货币体系,确保交钞能正常发挥功用,颁布了限制铜钱法令,“时交钞稍滞,命西京、北京、临潢、辽东等路,一贯以上俱用银钞、宝货,不许用钱”"。这道法令的实施,客观上反致交钞地位进一步下降。金国向来缺铜严重,铜钱本身作为稀缺金属的本体价值进一步放大。两相比较,形成铜贵钞贱的局势,民间纷纷以交钞易换铜钱并储存,尤其是官僚豪强大量囤积铜钱,《金史》载:金大定五年时,“民间钱所以难得,以官豪家多积故也”。又,大定二十八年(1188),金世宗对大臣们说:“今者外路见钱其数甚多,闻有六千余万贯,皆在僻处积贮。既不流散,公私无益,与无等尔。””大量铜钱被囤积起来,造成了钱币流通量的减少,加剧了通货紧缩。

千金沟铜钱窖藏可能是此时所埋,铜钱的主人应是当时当地的官僚、贵族或者商贾富户。金代晚期,因着形势动荡,铜钱的主人选择离开家园,逃往相对安全的所在。逃难路上,携带大量沉重的铜钱显然是不现实和不安全的,于是他或将窖藏的铜钱继续留在地下,或将家中的积贮铜钱深埋土中,以待将来兵患止息、局势安稳时,再回乡取出。奈何一去,终未回还,这缸铜钱在地下也就埋藏了近千年。总之,金代铜钱窖藏形成的主要原因,综合学界观点而言,一是金朝失败的货币政策,二是金朝晚期的动荡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