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1-18 15:14
我对收藏老家具感兴趣大抵与父亲做过木工有关,小时候去爸爸单位,见到过放木料的仓库、各种刨子、凿子、还有手锯,尤其是那种墨斗拉线一直记忆犹新,偶尔还能听到像马蹄腿、燕尾榫这样的专业名词,对木工成品的记忆则停留在家里的沙发、凳子上面。
笔者记忆里的墨斗拉线
岁月蹉跎,我到了与当年父亲一般的年龄。偶然间翻看到了爷爷奶奶80年前民国时期的结婚证,立刻被其精美的设计、内容的庄重丰富、辞藻的华丽所吸引,仿佛印在基因里的记忆在那一刻也受到了某种魔力的催生,一下对各种家具、尤其是生活实用家具产生了特别浓厚的兴趣,记忆的种子生根发芽成了爱好,一点点入了收藏老家具的“坑”。
笔者爷爷奶奶民国三十六年结婚证原件
我理解的家具收藏不能只关注其经济价值,更应看中老家具背后的文化价值。通过研究家具还原历史,了解当时人文环境、风俗文化、社会发展等,汲古为今,得到精神滋养、品德提升以及美学享受。
老家具局部
我不太纠结家具是否为珍贵料所制,而看中家具的器型、结构、工艺。就像欣赏演员跳舞,重点是舞姿是否优美、编排是否吸引人,至于演员长的漂亮不漂亮只是锦上添花,不影响演出成功与否。老家具舒展的器型是后世模仿不来的,就好比写书法可以把王羲之的字帖临摹的非常像,但永远成不了王羲之一样,总感觉缺少些什么。其结构更是可以合理到不用一根铁钉,历经百年还能相互咬合越用越牢固,这绝非现代设计所能及。工艺方面就更难了,哪些工具能实现哪些工艺都不一定能说明白,更别说通过工艺体现出的气韵了。
老家具局部
我认为最好的家具收藏是爱惜的使用,而不是一尘不染的摆在博物馆展出。所谓“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家具产生就是为人服务的,也因为好用才被流传,只有在使用中才能感受家具的设计之巧妙,制作之精良,功能之完备,只临渊羡鱼,则无法体会其价值。
笔者使用的清末、民国老家具
我感觉家具收藏应该全面,不止停留在皇家或上层社会的传世佳作,各阶层使用的家具,都应该被尊重和传承,就像菜谱不光传承满汉全席,老百姓的家常菜也不该遗忘一个道理,它们都是还原多元化、立体社会形态的“构件”。
每件能勾想起回忆瞬间的家具,都可以成为自己最珍贵的藏品。使用老家具仿佛隔空与先人对话,理解他们的智慧、韧性、如水利万物而不争,这种气场只有在使用中的人才能体会并从中得到滋养。“柴木”老家具也是精品,值得收藏。大家对此有何高见可在评论区留言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