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5-01-21 16:27
孩子一块幕布,父母会无意识的在孩子身上投射自己的影子,包括情绪、情感和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作为父母总想保护好自己的孩子,有时候,却是在向孩子投射自己的心理阴影。
案例
小明在幼儿园里被小朋友打。妈妈就会告诉小明,以后别和那个打你的人玩了。时间久了,被列入禁止交往的名单人数越来越多。因为在幼儿园里,小朋友之间难免发生一些矛盾和冲突。这种事情发生的多了,被禁止交往的人数也多了起来。
在我们成年人的世界里也存在着这种人际处理方式---你得罪了我,从此我们势不两立。有些人,一旦感觉自己吃亏了,仇恨的怒火难以消退,就会采用和对方断交的方式来表达愤怒或者维护自己。
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并不一定是破坏性的。有时,冲突蕴含着修复和感情加深的机会。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不打不相识,三国演义中,关羽和张飞刚开始谁都不服谁,最后打完一架,开始惺惺相惜,成为了结拜兄弟。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冲突意味着攻击性的释放,双方都能够很好的释放自己的攻击性,并能够在冲突之后握手言和,这就是攻击性的升华。这里有一个前提,打架的双方都认为冲突是正常的,并且有着愿打服输的精神。打输的一方不会记恨打赢的一方,并且敬佩胜利者的实力,打赢的一方,也不会轻视打输的一方,反而欣赏对方愿打服输的精神。而且两个人没有核心利益的冲突,只是英雄惜英雄。
在小明妈妈的内心世界里,存在着以下认知逻辑:
当发现自己家的孩子被打了,小明的妈妈第一反应是告诉孩子不要和对方玩了。其实这是在传递仇恨和制造对立。慢慢的,孩子的内心就会容易陷入仇恨和对立的情绪里面。
幼儿园阶段的朋友,内心里是充满了童真。攻击性是孩子的天性。我们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解读孩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更不要把成人的仇恨移植到孩子内心里去,他们太小了, 还无法承载这些。
那,如果孩子真的在幼儿园里被打了,父母该怎么做呢?我想从精神分析的视角来看,小朋友的攻击性需要释放,也需要得到升华。只有不压抑小朋友的攻击性,才能帮助小朋友去升华攻击性。
首先,作为家长需要去思考,如果自己家的孩子被打了,要去反思孩子为什么不打回去?是不是平时对孩子的攻击性压抑太多了,比如经常告诉孩子打人是不对的,或者对孩子的攻击性进行惩罚太多,以至于让孩子反击回去的攻击力不足。
其次,要告诉自家孩子你可以打回去,如果对方再打你,你完全可以打回去。但是不要向孩子灌输仇恨和对立。
最后,记得要和幼儿园的老师联系,对那些打人的孩子进行批评教育。
作者简介:张现利,男,中南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督导师,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从业12年,咨询经验10000+小时。中美班高级组、中欧班基础组受训。温暖真诚,用爱链接每个生命,用心倾听每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