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2-29 12:53
那么这个网络上关于「抑郁」的谣言是来自于哪里呢?大概率是来自于之前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中所显示的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要知道,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可是中国科学院直属的单位,按理来说,其公布的数据应该是很权威啊!可是国家卫健委这一辟谣,在家长、教育者乃至整个社会群体中顿时炸开了,人们不禁疑惑——究竟哪个“抑郁”才是真相?到底该相信谁呢?
在揭开数据谜团之前,先来厘清下关键概念——"抑郁≠抑郁症"。中心科所说的「抑郁」,其实说的是抑郁情绪,几乎每一个人都体验过,一般都会自愈;而较为严重的抑郁情绪,就称作抑郁状态,应该予以密切关注和重视。抑郁是人体面对压力、挫折时的自然反应,如同身体的疼痛预警,促使人们停下来审视内心,提升心理水平,匹配个体的发展需要。
而国家卫健委所说的是「抑郁症」,只是中文语境里的俗称,真名其实是“重性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这是医学领域认定的精神障碍疾病。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与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手册(DSM)都为抑郁症制定了严苛诊断标准——心境持续低落至少两周,兴趣与愉悦感丧失,伴随精力减退、睡眠紊乱、食欲改变、注意力不集中、自我评价过低甚至反复出现自杀念头等,这些症状严重干扰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与社交功能,且并非由其它身体疾病或药物副作用引发。
抑郁症患者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多巴胺失衡,就如同精密仪器的线路故障,影响着患者的情绪调节。而且抑郁症不会轻易自愈,需要专业医疗干预,药物治疗调整神经递质水平,辅以心理治疗重塑认知、修复心灵创伤。简单来说,如果个体出现的抑郁情绪久久未能缓解,还不断加重,出现了许多抑郁症状,达到了诊断标准,又排除了其它精神心理障碍的可能,才能被专科医生诊断为抑郁症。
明白了“抑郁≠抑郁症”的概念,也就清楚了网传的所谓“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经达到15%-20%”其实是偷换了概念,把“抑郁检出率”偷换成为了“抑郁症患病率”,严重误导了广大民众,确属谣言!其实是一些自媒体根本不懂得抑郁情绪和抑郁症的区别,轻点说是转述时出错了,更多是为了换取流量和利益,故意夸大了事实。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 “青少年抑郁检出率”,源于大规模、多维度的心理测评。更像是一张细密的情绪 “筛网”,捕捉到青少年群体中那些正被抑郁情绪困扰的个体,涵盖了从短暂情绪低落、压力引发的郁闷,到长期心境不佳等多种层次。在测评问卷中,涉及学习压力感受、社交满意度、家庭氛围感知等板块,由此产生出的负面情绪反映在问卷上,都会导致其会被纳入 “抑郁检出” 范畴,所以数值相对宽泛的多。
而国家卫健委的 “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是基于严谨医学诊断流程得出的结论。由专业精神科医生依据国际公认诊断标准,从青少年的症状表现、持续时间、严重程度等多线索综合判断,并要排除因身体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引发的情绪低落、疲劳类似抑郁症状)、药物副作用(某些治疗慢性病药物可能影响情绪)干扰,确保确诊为纯粹的抑郁症病例。调查样本选取也极为考究,分层抽样兼顾城乡、不同经济水平地区、各年龄段青少年,保障数据能精准反映全国青少年真实患病比例,故而数据相对精准且保守。
晓得了吧?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 “青少年抑郁检出率”跟国家卫健委公布的 “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都是有理有据的,都没错,只是各自的角度不同而已。事实上,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归属于第二大类“专业技术人员”中的“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小类,是跟社会工作师是同等级别,平起平坐的职业。因为心理咨询工作算作社工,所以在管理上就归属民政局,而不是卫健委。
心理咨询师,更像是心灵的 “陪伴者” 与 “引导者”,面对的大多是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困扰——情感的波折、职场的压力、人际关系的纠葛。成为心理咨询师,需心理学专业背景,系统学习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知识,掌握倾听、共情、提问等技能,还要定期接受督导、自我成长,才能确保在来访者复杂情绪漩涡中,稳稳托住Ta们,并助其驶向心灵宁静港湾。根据我国精神卫生法规定,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无权对精神障碍患者下诊断,也都没有处方权,只有精神科执业医师才可作出诊断和开具处方。
而精神科医生,则是站在医学前沿,守护心灵底线的 “卫士”,面对的是抑郁症、躁郁症、精神分裂症等严重精神疾病 。这就要求精神科医生必须具备临床医学专业知识,尤其精研精神病学,熟悉各类精神药物药理机制,掌握物理治疗(如电休克治疗)适应症,在疾病诊断、治疗、预后判断各环节,用专业为患者筑起希望之堤。
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归属于两个不同的部门管理,前者属于社工归民政局管理,后者属于医疗归卫健委管理。只是因为两者很容易被民众混淆,以至于「抑郁症泛化」的乱象不仅悄然滋生,且呈现日趋严重。部分心理咨询师为追求利益,模糊抑郁与抑郁症界限。在仅有的几次简单交谈后,就轻易给来访者扣上 “抑郁症” 帽子,全然不顾诊断标准的严谨性,让来访者陷入到不必要的恐慌,这无疑是对专业的亵渎,更是违背职业道德的恶行。
同时在网络上,各类 “抑郁自评量表” 也是肆意泛滥,一些毫无专业背景的网站、APP 打着 “快速检测抑郁” 旗号,仅凭几道题就给出了似是而非的抑郁症诊断结果,严重误导了大众,给许多人增添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以至于盲目求治而花费了巨资。要知道,真正的抑郁症诊断是需要精神科专业医生综合多方面因素去进行诊断,绝非简单问卷就能定论。
可是呢,为了谋利治疗端同样乱象丛生。一些医疗机构受利益驱使,存在过度医疗现象。对轻度抑郁情绪患者,本应优先心理疏导,帮助其调整认知、缓解压力,却被医生误导过度依赖药物治疗,深受药物副作用的毒害。部分医生在治疗抑郁症用药时,不遵循规范流程,未充分考虑患者个体差异,如年龄、身体状况、药物耐受性等。给青少年患者用成人剂量药物,导致孩子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或是频繁更换药物,不顾药物生效周期,让患者身体在药物冲击下苦不堪言,病情反而延误。
大家一定要知道,所有治疗抑郁症的药物都是神经抑制类药物,对于正常人来说都是“毒药”,造成的神经伤害都是不可逆的!所以,把抑郁泛抑郁症化,进而泛医疗化,就是种犯罪!对于青少年来说,基本上都是抑郁,而不是什么抑郁症。可是因为家长不懂,就盲目带着孩子四处求医用药,反而是毒害了孩子,到最后真把孩子生生给折磨成了精神病。
在这场数据交锋与乱象迷雾中,必须为 “抑郁” 正名,用科学之光驱散谣言阴霾。抑郁,无论是情绪还是病症,都不应被污名化或随意夸大。家长、老师要成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 “守门人”,多留意孩子日常情绪、行为变化,了解青少年在学业、人际、自我认同方面压力源,提前疏导,防患未然。尤其是父母要做好二级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在精神疾病的形成初期及时干预,控制疾病的发展,避免孩子偏离成长轨道。
青少年自身,若感到情绪低落超两周,兴趣爱好全失,身体疲惫却无病因,千万别独自硬扛,学校心理咨询室、正规医院心理门诊都是求助港湾。而社会大众,也应摒弃 “抑郁就是矫情” 偏见,用包容温暖陪伴身边人。青少年时期,心理水平的可塑性很强,自愈能力也很高,不要轻易就下精神疾病的诊断。相信在科学指引下,人们能穿透抑郁的数据迷雾,让每个青少年的心灵都沐浴阳光,健康成长 。
这一场关于青少年抑郁数据的讨论,不仅是数字的辨析,更是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守护的深刻省思。中科院与卫健委的数据虽视角不同,却共同勾勒出青少年心灵世界的复杂图景——一边是情绪困扰如影随形,一边是疾病隐患不容忽视。心理咨询与精神卫生领域分工各异又殊途同归,前者用温暖陪伴驱散日常阴霾,后者以专业医术对抗病魔侵袭,二者协同,方能为心灵撑起保护伞。
当下抑郁泛化乱象警示人们守护青少年心灵容不得半点马虎,家长、老师、社会各界需携手,为青少年心理健康筑牢防线。让家庭成为爱的港湾,用理解包容滋养孩子内心;让学校成为成长乐园,以素质教育、心理关怀助力孩子抗压;让社会摒弃偏见,为心灵受伤者留一方治愈空间。相信在科学引领、各方努力下,一定能让青春摆脱抑郁阴霾,于阳光下绽放绚丽之花,向着未来无畏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