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鱼赏析网

红茶保质期三年,为何半年就失去风味?一次解答红茶的四大疑问

发表时间: 2023-12-17 12:00

红茶保质期三年,为何半年就失去风味?一次解答红茶的四大疑问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伴随着新一轮降温,寒潮南下,气温骤降。

近期在茶圈内,红茶的关注度渐起。

毕竟,冬红夏绿的喝茶观念,早已在圈内宣传得深入人心。

天冷了,喝一杯香柔清甜的红茶,正当季。

有位爱喝红茶的茶友姐姐分享过,每年立冬后,她都会买一斤红茶放在家里喝,有客上门时,还可以拿来招待。

毕竟,红茶受众广。

她打听了一圈,发现身边即便不怎么喝茶的朋友,也能轻松接受红茶的风味。

这正是红茶的魅力体现。

亲和力强,是红茶在圈内立足的根基。

秋冬季,是红茶的“当红季”。

天越冷,清甜香润的红茶越受欢迎。

也难怪在近期碰到的茶友咨询里,悄然间多了不少与红茶有关的话题。

这篇且将⁣它们汇整成一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希望能帮到大家解惑。

《2》

一、“为什么我的红茶,放半年就变味了?”

起因是这样,有茶友在私信里反映,他家里有一袋红茶,是今年夏天刚买的。

一直都用密封袋装着。

因为是口粮茶,当初直接买了一斤回来,平时一直放在客厅的柜子里,陆续家里也有人拿出来泡过。

但现在的问题是,才过去了短短半年,里面的红茶明显没有之前香,连泡开后的茶味都变了,是怎么回事?

当时第一点怀疑的,就是这袋口粮红茶跑气了。

结合那袋子红茶的保存情况,当时给他分析了4点情况。

首先,密封袋的密封效果有限。

密封袋的封口,只是一条可供反复捏合的密封条。

反复多次拉开,合上,又拉开。

密封条会遭受老化磨损,进而导致弹性下降。

一旦某处取茶后,袋口遗漏某处微小缝隙没有捏紧。

那这袋子红茶的后期保存,就会陷入危险处境。

其次,一斤装足足500克的红茶,不适合装在一起,最好分开放。

平时需要喝的茶,另外用密封袋或者茶叶罐,提前分装100克、150克备用。

避免多次打开后,剩下的茶叶跑气变味。

再次,红茶的保存,离不开干燥密封。

开放式的客厅,平日里人来人往的,一旁还养着绿植。

存在一旁的红茶,容易受到潮湿水汽影响,造成变味。

最后,刨除存茶因素影响。

一袋红茶出现越存越糟糕的情况,与自身也有关联。

市面上部分低端红茶,制茶粗糙,万一干茶还没烘干到位就打包出售。

干度不达标的问题茶放久后,必然会出问题。

《3》

二、“为什么说红茶养胃是相对概念?”

因为养胃这件事,不能依赖喝茶。

不管你喝什么茶,都不能打包票说能够养⁨胃。

养胃本身,需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一日三餐,定时定量。

膳食均衡,不暴饮暴食。

同时,不过分节食。

保持良好作息,睡眠充足,积极锻炼。

当你出现身体不适,胃里感觉不舒服时,也不能寄希望于喝茶调节。

而是及时看病,遵医嘱调养为好。

茶圈内,红茶的养胃一说,某种程度上属于误传。

肠胃本身偏弱,但又热衷喝茶的茶友,喝茶选择要有所节制。

在茶类选择上,相比绿茶、生普、清香型铁观音等。

更适合选红茶、老白茶等相对温和的茶叶。

即便如此,在喝茶时也要尽量避免喝浓茶苦茶、尽量喝淡一些。

空腹状态,避免喝茶。

有所选,有所不选,是健康饮茶的核心。

《4》

三、“红茶是不是条索越细,品质越高端?”

按这样的方法判断红茶品质,‏不靠谱。

误差率,极大。

尤其是武夷红茶,不能盲目看条索细不细来断言。

最经典的例子,非老丛红茶莫属。

老丛红茶,以桐木高山深处的老丛茶树鲜叶为原料。

制出来的成品,乍一看外形不讨喜,条索远比其它红茶偏粗。

看着条索黧黑,干茶粗壮的外形,在没有细看下,连不少老茶客都会误认,觉得这应该是某款岩茶。

但其实,这是老丛红茶的独特性体现。

别看其貌不扬,但当你用沸水泡开后,那股幽深浓郁的木质丛香,极为动人。

与清雅的花香混在一起,层次分明。

啜茶时,茶汤当中的醇厚感倍增。

甘醇绵柔,拥有远胜其它红茶的汤感。

喜欢喝汤感醇一些的老茶客,喝上老丛红茶后,会认定这股醇汤风味。

即便老丛红茶产量少,定价比其他红茶贵,也愿意为之买单。

从老丛红茶这个例子,不难验证一点,买茶不能看表面。

对条索状的红茶,只要能确保干茶匀整,条索紧结,没有过多花杂。

仔细闻干茶,没有任何怪异气息,干茶香气舒爽清晰,这就已经足够。

至于更进一步的品质分辨,还是留给接下来正式冲泡后,通过闻香、品尝,来找出答案。

以外观细嫩与否,一概否决一款红茶,并不客观。

《5》

四、“烟熏过后的福建红茶才能出桂圆香?”

这个问题里,有不少关键词。

烟熏、福建红茶、桂圆香。

说实话,它们之间画不上等号。

不是所有红茶,烟熏后都会出桂圆香。

也不是所有福建红茶,都能制出桂圆香。

自带独特桂圆香风味,是正山小种红茶的香气招牌。

某种意义上,桂圆香属于特殊地域香+特定工艺香的结合。

只有产地正宗,用桐木高山的茶青鲜叶作为原料。

并且,茶青采下后,就近结合当地传统工艺加工。

才能做出具有特色桂圆香风味的正山小种红茶。

烟熏与否,对桂圆香的形成,毫无影响。

如今市面上,正山小种大致有烟熏、无烟熏之分。

燃烧马尾松材,利用上扬的松烟进行熏制加工,做出来的叫做正山烟小种。

烟小种,代表香气是松烟香、桂圆香,风味传统。

而没有经过烟熏的普通正山小种,以花蜜香、桂圆香为主。

两者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本质差别。

如今市面上,保留传统风味的正山烟小种,数量极少。

因为,烟熏过程对松柴选择、烟熏次数、细节处理等,都有较高要求。

能让最终做出来的烟小种,松烟香悠扬持久,半点不刺鼻的同时,还能久泡不淡。

哪怕泡到6冲之后,盖上与汤中的袅袅松烟香气,依旧极具辨识力,远非其它红茶能够代替。

《6》

因为了解,才会珍惜。

知悉烟小种来历的茶友,会在喝茶时,细品这一抹独特的松烟味。

而不知内情的人,容易陷入先入为主的误区,觉得红茶带上烟味后没法喝……

这就像,早些年的茶圈鄙视链说法。

曾几何时,鄙视链一说盛极一时,在圈内引起热议。

当时有不少人觉得,红茶在茶叶圈里排名“吊车尾”。

给出的原因是,红茶无非是香香柔柔,但茶味太单一,从头到尾完成喝下来,都喝不出什么层次变化,这种轻柔的风味,遇上岩茶与普洱这样的强悍选手,没有半点优势。

偶尔泡一回,充当口味调剂,那就罢了。

但长时间连续喝一礼拜、半个月、好几月后,时间长了,迟早就会腻的一天……

上述说法,恕难认同。

喝茶而已,没有三六九等之分。

泡茶喝,最怕跨界攀比。

红茶与岩茶、普洱之间,本就不是同类,何谈可比性?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