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5-01-07 22:58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年关将至,家家户户忙着置办年货,街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然而,一股隐形的“寒流”却悄然而至,不少人被“拖倒”在床上,高烧、咳嗽、浑身酸痛,甚至连呼吸都像被握紧的风箱,喘不上气来。
有人开玩笑说:“这流感像是‘升级打怪’,年年都有,但今年的‘怪’格外难缠。”其实,这并非夸张。今年的流感确实来势汹汹,症状“相对较重”,如果不注意防护,恐怕真的会让不少人“一病不起”。
流感不是“小感冒”,别轻敌了!
提起流感,许多人总是掉以轻心,觉得不过是“多喝热水、多休息”的小毛病。殊不知,流感和普通感冒有着天壤之别。普通感冒就像是“村头顽皮的小孩”,主要由鼻病毒或冠状病毒引起,症状较轻,鼻塞、流涕、咳嗽,顶多让人难受两三天。
但流感却是“家中闯进的恶客”,由流感病毒(甲型和乙型居多)引发,来势汹汹,症状凶猛,发热可高达39℃甚至40℃,伴随肌肉酸痛、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有些严重的病例甚至可能引发肺炎、脑炎,甚至危及生命。
今年的流感为何被称为“较重”?根据国内外流感监测数据,2024-2025年流感季的主要毒株为甲型H3N2亚型,这种毒株在以往流感季中也曾引发较大范围的传播。
研究显示,H3N2病毒感染后,病情相对较为严重,尤其对于老年人、儿童以及慢性病患者更是“盯得紧”。再加上今年冬季气温波动较大,忽冷忽热的天气使得病毒更容易传播,人体免疫系统却难以适应,简直是给流感病毒“开了绿灯”。
为何说“别硬扛”?流感的危害不容忽视
很多人得了流感,习惯性地“扛一扛”,觉得“熬几天就过去了”。但真相是,流感并不是靠意志力就能熬过去的,它的危害远比许多人想象中严重。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每年全球因流感导致的重症病例高达300-500万例,其中死亡人数高达29-65万。即便是看似“恢复”的流感患者,有些人也会出现长期的疲劳、呼吸功能下降等后遗症。
更要命的是,流感病毒还常常“拉帮结派”。比如,流感病毒会削弱人体免疫力,使细菌感染趁虚而入。这就是为什么不少流感患者后期会发展为细菌性肺炎、鼻窦炎或中耳炎。
尤其是对于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比如糖尿病、高血压、慢阻肺或心血管疾病患者,流感可能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导致原有病情迅速恶化。
医学研究表明,流感还可能诱发心血管并发症。2023年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的一项研究指出,流感感染后的一周内,心肌梗死的风险可能增加6倍。这一数据不得不让人警醒,流感不仅是“伤风感冒”,更可能是健康的“隐形杀手”。
“焊住口罩”的建议真不是危言耸听
面对今年来势凶猛的流感,上海多位医学专家建议,防护措施一定要做到位,尤其是在人多密集的公共场所,口罩几乎是你和病毒之间的最后一道防线。
有人可能觉得戴口罩麻烦、不舒服,但实际上,戴口罩不仅能够有效阻挡飞沫传播,还能减少手部触摸口鼻的机会,降低感染风险。
以往的研究表明,流感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病毒颗粒会以“喷射模式”在空气中传播。即便是肉眼看不到的飞沫,也可能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尤其是在通风不良的室内环境,病毒的“生存时间”会更长。
而戴口罩则能有效阻挡这些病毒颗粒的传播路径。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正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可以将感染风险降低80%以上。
有人问:“既然病毒这么厉害,那我们是不是只能靠口罩‘苟着’?”当然不是!科学防护还包括其他多种措施,比如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注意咳嗽礼仪等。
不过,最为重要的还是接种流感疫苗。研究显示,接种流感疫苗后,虽然并不能100%避免感染,但可以显著降低患重症的风险。尤其是对于儿童、老年人以及慢性病患者,疫苗的保护作用尤为显著。
生活中的防“流”技巧,学起来!
除了疫苗和口罩,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防流感的小妙招?不妨记住这几条“铁规矩”:
勤洗手:流感病毒不仅通过飞沫传播,还可能附着在桌面、门把手等物体表面。用手揉眼睛、摸鼻子,很可能就把病毒带进了身体。用肥皂和清水洗手至少20秒,或者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手消毒液。
多通风:家里或办公室尽量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15-30分钟,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室内病毒浓度。
加强锻炼: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增强免疫力,让身体有更强的“战斗力”对抗病毒。
饮食均衡: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比如橙子、猕猴桃;同时注意补充优质蛋白质,比如鸡蛋、牛奶、鱼类,给免疫系统“补充弹药”。
别让“小细节”毁了你的健康
流感病毒虽然无处不在,但它并非不可战胜。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重视起这个“老对手”,从生活的点滴入手,做好防护。而有些人对流感的轻视,往往是问题的根源。记住,健康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而是需要我们用心去维护的“金饭碗”。
随着春节的临近,走亲访友的高峰即将到来,这也意味着病毒传播的风险会进一步增加。与其等到病倒了再后悔,不如现在就行动起来,把口罩“焊在嘴巴上”,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筑起一道坚固的屏障。
参考资料: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4-2025年流感监测报告》
世界卫生组织(WHO):《全球流感负担研究》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流感与心血管事件相关性的研究
上海市疾控中心:流感疫苗接种科普知识讲座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