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8-18 08:03
1922年大英博物馆首次为吴冠中打破先例,举办画展。我一直觉得他的画是最能被外行看懂的、介于半抽象符号的状态,颜色也好好看..... 把某些现代艺术作品和他的放在一起就明白了。
他用水墨这种传统中国绘画形式探索西方的象征和抽象,不懂艺术的人全都在说他画得不够像不够好,但他这辈子依旧无比坚定地走着这条路,不断学习与开创,你们说他伟大吗?
多看看城市以及风景,加强和自然或者人文的联系,适当了解些文化符号,就能喜欢吴冠中的部分画作。你可以看一下他画的一些徽式建筑,和枯掉的荷叶。
欣赏就可以了,然后某一天你在现实中看到的这些景色,脑袋会“轰”的一下闪现他的画,会觉得“原来如此”,就和写毛笔字一样“一”是最难的。内容越少越难!
现实中看到的。能意识到原创的难度和意义,不因为技术上易于复制就忽略这些画作的价值。
吴冠中的画从技艺上来说,他的概括能力非常强,特别轻松松弛,就好像那幅著名的残荷一样,跟照片或者实物一对比他的画会显得惟妙惟肖,如同身临其境;看了实景在看他的画就明白了…大师果然是大师。
审美上讲,他的构图、配色、留白、点线面的结合都十分和谐可爱,可以试一试临摹,也许能看出其线条和色块摆放的难得,寥寥几笔就能描绘出一个复杂场景,每一个色块,每一个笔触都不是多余的。
他的线条之精确流畅、色彩之灵动和谐都是非常难得的,而且还能在抽象和写实中找到一个非常好的平衡点,做到雅俗共赏、大俗即大雅,真的太难得了,我也超级喜欢他!
历史意义上看,由具象转为抽象是近现代绘画艺术的一大趋势,具象的作品早已经被前人玩尽了(冷军等超写实大师的方向另说)。
现代艺术家的责任更多是表达每个人对风景甚至抽象情感的主观感受,而在吴冠中那会的中国画坛,他在这方面起到的先驱和开创作用毋庸置疑;
其实吴冠中的画,大家认真去看,会发现他其实只是形式上抽象,但又没有完全抽象,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客观物象的,这种抽象形式又非常符合中国传统审美观念。
他自巴黎留学结束回国后一直都在探索油画民族化,应该说在中国抽象画这块是有巨大贡献了。
最后,个人喜好来说,我反正很喜欢他的画,我觉得他的画质朴可爱,配色清新干净,整体让我感到很放松很舒畅。
比如落荷的池塘,无论意境还是表意太准确了,我想可能他的画需要我们有一定阅历,画面呈现的是某个时刻某种心情下的物貌,它就会让观赏者怦然心动、拍案叫绝。
看过画展上他知青时期的油画,两片木板拼一起上面做画,想想每天做完农活,还要回去在破木板上画画,是多大的热爱啊。
总有人认为这是大师的画才会被捧到如此高度,却不去想想画这幅画的为什么是大师。
吴冠中至今没有盖棺定论,有人说他是中西合璧,有人说是不中不西。不过无所谓,反正他算徐悲鸿体系里混得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