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鱼赏析网

张占斌的三堂大课(下)——深度解读与探讨

发表时间: 2024-12-29 18:48

张占斌的三堂大课(下)——深度解读与探讨




作者/张占斌

我们刚到八段农场,部队负责接待的一位领导给我们举行了简单而又热情的欢迎仪式后,便各自奔赴一线开展工作,我们按照部队安排的工作任务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几天下来,同学们感觉到课堂、学校那片天地是那么的小,外面的世界是如此的空旷高远和不可思议,新鲜、好奇、惊喜……让同学们周身热血沸腾,身上充满了无穷的力量。农村流传着一句谚语是既生动又形象:“八月秋忙,绣女下仓!”是啊,金秋八月,黄田在地。再加上部队严格的半军事化氛围熏陶,让我们马上投入到火热的劳动实践中。其实,所谓的“实习”,与我们从学校出发前想象的大不一样,原以为是专业性很强的“195”柴油机拆装,“55拖拉机”的使用保养,手工电气焊操作……但现在摆在我们面前最现实、最急迫的“实习”任务是——早上跑步晨练,白天抢收小麦,黑夜跟车翻地。

刚开始几天,同学们兴致极高,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还没等到天亮就想着跟车到地里去,与一群年龄与我们相仿的年轻战士,分乘若干辆拉运粮食和设备物资的解放卡车或联合收割机,到离场部几里甚至是十几里外的田地里收割小麦。部队农场的小麦地块是分不清地界的,仿佛就是一整块。不像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把村集体的土地划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分给农户,而农户与农户的地界划分是相当清楚的。农场的小麦地真是一眼望不到边,眼睛能看到的地方是既没有村庄,也没有行人,偶尔可见一群一群的牛、马、羊在低头吃草,一排排大雁从头顶掠过……同学们心无旁骛地跟车作业,无暇顾及这些,与战士们跟着收割机和运粮卡车来来回回的穿梭忙碌着。同学们第一天穿着学校刚发的崭新的灰色劳动服,没等两天下来,尘土、油污、泥浆、汗水相互浸润交织在一起,脏的早已不堪入目。每天早晨5点半左右起床,早饭后,7点出发到中午1点左右才休息,同学们早已饿的饥肠辘辘,精疲力尽。每天中午12点左右,同学们在车上作业,而心早已飞回到场部食堂里了,两只眼睛一个劲儿地从车上张望着场部送午饭的餐车。不知什么原因,部队农场每天早中晚三餐是格外的香甜可口,这仿佛应验了古人常说的一句话:“穷教员饿学生”!还是同学们每天的劳动强度过大?抑或是因为同学们正值十八、九岁最下饭的年龄?应该是部队农场食堂的伙食就是比学校的好吃?……说实话,我至今仍在回味留恋着在八段农场实习一个月时间,每天吃饭的那个香甜劲儿!有一天中午,往地里送午餐的卡车坏在途中,等修好后把饭送到地里,已是下午2点左右。与往常一样,同学与战士们每天中午都不回场部,统一在地里吃快餐,这样会节省出很多时间。午餐是“一硬一软”:所谓“一硬”,就是用2、3个特大号的不锈钢保温桶,每桶装满茴香猪肉陷包子。所谓“一软”,就是用同样的保温桶,每桶装满西红柿鸡蛋汤。又因为同学们连续在地里跟车干活十多天了,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所以身体更需要营养补充。那天中午,我不知从哪儿来的那么大饭量,午饭竟一口气吃下每个约2、3两重,共计9个压的像发面饼似的扁平状包子,还外加3碗鸡蛋汤“灌缝”,我这顿饭的“饭量”在我班同学中自然是排第一位,这无疑成为了同学们中流传很长时间的一段“笑料”,而我却不以为然,且乐此不疲。

实习完归校后,有一天与同届的29班同学们一块探讨在八段农场实习的事情,29班里竟然是我的一个“铁哥们”同学叫张兴军,同学们说他在八段农场实习时一顿饭竟吃下10个包子。至此,我的饭量“冠军”帽子才摘掉。也不知什么时候,班主任陈怀勇老师用随身携带的专为实习准备的照相机,早已给一个个生龙活虎、“丑态百出”的“吃相”同学们按下了快门,将同学们实习期间难忘而又美好的瞬间定格成永恒,这些黑白照片里的镜头画面是丰富多彩,既充满了青春活力,又表现出滑稽幽默,更饱含着真情实感。待我们返校后,学校统一将这些相片洗成了若干张约一尺大小的黑白照片,在全校最醒目位置的公开栏中进行广泛持久的宣传展览,号召全校同学们向我们学习。在那些众多相片里,尤其是我穿着工作服,一只手抓着包子张开大嘴正吃,一只手作出庆祝胜利的手势,我的身体蹲在地上,脸上流露出发自内心的、眉飞色舞的“丑态”永远铭刻在我和同学们的心中。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天两三次地去观看同学们在八段和三顷卜子农场实习的相片,其实更主要的是我对那段实习生活的回味与眷恋。

每当我站在这些相片前,心里那个美滋滋的自豪劲儿呀,就甭提有多高兴了,哎!只可惜,我没有保存下来一张实习期间珍贵的照片,我至今也不知道现在的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档案室里还保存着我们农机29班和30班的同学们,在1987年康保部队农场实习期间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没有?当然,我更希望母校建一个校史展馆,将建校以来历届同学们在校内外丰富多彩的人生故事用各种形式予以永久收藏和展览,以教育和勉励一批又一批母校的学弟学妹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传承历史,报效祖国!为此,我要再次衷心的感谢带队实习的陈怀勇老师,是他用心用情用爱将他挚爱的学生们在实习期间的点点滴滴进行拍摄记录,才给我们留下了一生中永恒难忘的美好回忆!

康保八段农场一个月的实习生活,时间虽短,但给我和同学们留下的回忆是美好难忘的,件件趣事如数家珍,历久弥新。有一天晚上7点半左右从地里回场部,我和两名同学乘坐一辆拉运物资的“一拖二”卡车,也就是用车头牵引串联着两个空车斗子。司机是一名比我大两三岁的南方籍战士,他说话口音我们有时听不懂。因为坝上秋季天黑得早,小麦地离场部有十多里路程,车灯又不是很亮,再加上路况不好,下完雨后路面更是大坑小洼不断,而我们又干了一天的活,早已饿的饥肠辘辘,都想早点赶回场部吃完饭休息。我和两名同学与司机坐在前边的驾驶室里,小司机认为是空车,就加足油门往回赶,嗨!等我们到了场部院里,停好车准备去餐厅吃饭时,才发现挂在最后边的那个车斗子,不知什么时候早已不翼而飞了,我们几个人都哭笑不得,既不能去吃饭,也不敢报告老师和部队领导,只好“碰掉门牙往肚子里咽吧!”我们几个人没别的办法,只好悄悄的、灰溜溜的顺着原路返回去寻找车斗子,直到夜间9点多才在半路上找到了那个车斗子,重新挂好后,汲取上次教训,漫悠悠的开着车回到了场部。现在每当同学们聚会时提起这件事,都会笑得前仰后合。这件事不大,是错事吗?我想也是也不是!这是二十岁左右的青年们在成长中必然会犯的一些“错误”——“青春狂热症”。也许就是这些学生时代不经意的、善意的“错误”,才给慢慢步入老年的我们留下了无穷而又美好的遐思与回味!读者朋友您说对吗?

还有一天下午,约3点左右。同学们照常跟着部队战士们在地里紧锣密鼓地抢收着小麦。不一会天空乌云密布,雷声一个接着一个响起来了。正巧,离我们不远的地边停下了一辆橄榄绿的军用小汽车,当时这辆车我不知道是叫什么型号或牌子的车,但现在回忆起来才知道,那辆车叫“213”轿车。这辆车在1987年坝上的农村环境里,实属一辆很牛气的小轿车了,事实也印证了我的猜测,此时从车上下来一位身材中等,身体微胖,穿着一身干净整齐的军装,戴着军帽,一看就是一位“大”军官。我和身边几个同学很是好奇,便悄悄问正在操作机器的战士:“车上下来的这位军官是……?车后跟着两位战士是……?”身边战士掉过头也低声对我们说:“走在前边的正是部队农场场长,后边两位,一个是司机,一个是警卫员,场长不定时的到地里检查工作”。哦,哦,我们恍然大悟!正在这时,可巧天空忽然下起了大雨,而场长与司机和警卫员下车后一直往地里走,已离开小轿车约100米左右的距离,马上回到车里避雨已来不及了,只见两位年轻战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脱下自己的上衣,用衣服包住场长的头,用身体掩护着场长往小车停放处跑去……这一幕,正好让我看了个清清楚楚。因为我第一次见到这种场面,看的是目瞪口呆,心想部队就是部队呀!与地方就是不一样,天气下雨太正常不过了,竟还有人脱下自己的上衣给别人包住头来避雨护脑袋的“稀罕事”,我摇摇头,暗自笑出了声……

实习过了半个多月时间,到了阳历九月下旬。坝上白天与早晚的温差很大,白天干活穿单衣,中午还是挥汗如雨。等到夜间跟着链轨车一整夜的翻地,我们坐在链轨车后拖着翻地犁的铁椅子上,都是穿着棉衣,车上还要备着棉大衣。因为从午夜到天亮这段时间是刺骨的冷,又加上深夜,困了不能睡也没处睡,因为两只眼睛时刻都要盯着犁铧子的工作状态,有什么故障,有什么险情……必须及时与前边开车的战士进行沟通,以消除隐患,才能继续作业。所以,一个人一整夜坐在那个冰冷的铁椅子上,尘土飞扬,机声轰鸣,孤独寂寞,饥渴难耐……等第二天早上7点返回场部吃饭洗漱时,活像个人们说的“叫化子”一样。

有一天,因为我全身出汗,后背受凉,一下子得了重感冒,记忆中那次我病的可真不轻,我在场部宿舍里休息了整整一周。嗨!这次生病来得可真是及时,一是我可以好好的大睡几天,得以休整。二是因为我是“病号”,所以能享受部队吃“病号饭”的待遇。每天一日三餐也不用我去餐厅就餐,专门有小战士为我服务,送水送饭送药,且按时按点,还服务周到。所谓“病号饭”肯定要比平时,比战士和同学们就餐标准高的多。尤其是用那个超大的绿色军用面盆给我盛好面条,每次里面还要卧2个鸡蛋,同时还要配上炒菜或炖肉等,每顿饭都是变着花样给我做。那几天的“病号饭”待遇可把与我一个宿舍的同学们给羡慕坏了,他们与我开玩笑说:“我们也请病假呀,当回‘病号’”!三是我正好利用病休一周的时间,看看随身携带的书,写点随感笔记。对于读书学习这点,我深受与我们十几个同学同住在一个宿舍的班主任陈怀勇老师的言传身教和耳濡目染,陈老师每天起的早,睡的晚。我们夜里都熟睡了,他还在看书备课,记忆中陈老师备的是《管理学》这门课,待返校后他给同学们讲课时用。“功夫不负有心人”,因陈怀勇老师过去一直任学校团委书记,平时教课很少,但我们实习返校后他就兼任《管理学》教师,他每次在学校的大阶梯教室讲授《管理学》课时,台下总是座无虚席,好评如潮。第二年陈老师便被提拔为学校教务科科长。据悉,我毕业后几年,陈老师又被提拔为学校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我为了写这篇纪实回忆文章,连续几天四处查找我过去的学习笔记和照片资料,终于在一个厚厚的16开笔记本中,查找到了我在八段农场实习期间写的一首小诗(后附),当时我惊喜得差点跳起来。这个笔记本从八段农场伴我至今,走过了近四十个年头,怎能不让我激动?怎能不让我高兴呢?笔记本中的这首小诗是写给我母亲的,题目:《母亲——我的骄傲》,落款:“作于公元一九八七年九月十三日康保八段”。

在康保八段农场实习的学习笔记本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到了1987年的“十·一”国庆节和“中秋”佳节,我们为期一个月的实习之旅也接近尾声。为此,场部决定,在10月7日“中秋”节晚上举行“‘三合一’”军校联谊庆祝活动。所谓“三合一”,即:庆祝“国庆”“中秋”两节和同学们圆满完成实习任务。为将这次庆祝活动组织的圆满成功,开展的丰富多彩,表现出部队官兵与学生们的深情厚谊,场部决定在大餐厅举行,参加人数约200人左右。为此,还特意杀了几口部队饲养的黑毛猪,又从地窖里取出了战士们亲手栽种的蔬菜,还从外地调运回一些同学们过去很少吃到的诸如“七彩椒”“黄瓜”“茄子”等特细菜。期间,部队的战士和同学们还各自精心准备了文艺节目,每10人一桌,桌上摆放着水果、花生、瓜籽、糖块,但不允许上香烟、白酒和啤酒……所有这些,都是那么的温馨和甜蜜!都是那么的新奇和感动!

在部队农场演出照片


这种场景在过去我的农村老家和学校校园里是见不到的,我想,这就是军队的特色,这就是军人的风采,当然也是部队的优势吧!不说别的,就是部队农场饭菜的那个香甜可口,是当时农村老家和学校比不了的。因为部队农场每年专门为战士们饲养很多口猪和马匹、牛羊,所以这里不缺肉。另外,每年春夏季战士们自己种植蔬菜和小麦等粮食作物,也不缺乏疏菜和白面。一旦缺少什么,部队后勤车辆可随时调运。因此,当地流传着这样一首打油诗:“场部有粮,心中不慌;伙房有肉,炒啥都香。自给自足,剩余交上;吃好干好,不念家乡”。联谊会上场部领导和陈怀勇老师互致贺词,战士和同学们尽情倾诉着近一个月来起早贪黑,摸爬滚打,吃住一起,共同劳作结下的深情厚谊。当晚会庆祝活动推向高潮时,同学们推选我表演一个文艺节目。于是,我主动走上台高歌一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这首歌我曾在学校联谊会上唱过。尤其是1985年元旦前夕,我校和张家口地区卫校以及解放军某部驻十三里部队——坦克旅共同举办了庆祝元旦巡演活动,我有幸代表农机校参加了这次演出活动,我演出的节目是歌伴舞——由我演唱歌曲《颂歌献给亲爱的党》,所以我上台演出是不怯场的。演出结束后,受到了部队官兵和师生们的热烈欢迎。不知不觉,已近午夜,战士和同学们恋恋不舍地离开活动现场回宿舍休息,第二天清晨,同学们都纷纷感慨地说:“这一夜无眠!”

1987年10月9日上午7:30分左右,分别的时刻到了。这时,战士们不约而至地从部队农场院内外陆陆续续赶到了场部院子中央停放班车的周围,战士们再忙,那时他们都把手中的活停了下来,亲自送我们返校。此时此地,此景此情,真的让人动容泪目。有的女同学,当然还有一些“眼软”的男同学早已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我的眼眶也早已湿润了。“此地无声胜有声!”真是千言万语,难诉心中离别之情。只可惜,那时还没有BB机,没有方便快捷的固定电话,也没有“奢侈品”照相机,更没有智能化手机……所以,至今我在八段农场连一位战士的联系地址和电话也没有留下,我只能将那一个月实习期间最刻骨铭心的美好瞬间,用我手中这支笨拙的笔来片言只语地写成这篇,怎么也表达不深刻、不完整、不详实的忆文呀!我常自问:“想和念是什么?它就是蕴藏在我们心中深深的、长长的、暖暖的记忆长河里……!”

亲爱的八段农场小战士们:“你们好!你们在哪里?我们87届农机30班全体师生永远想念你们啊!”

归校的班车是那么的急速。班车、班车你慢些好吗?让我再好好的看看曾经挥汗如雨抢收小麦的地块,让我再细细地瞅瞅一整夜一整夜跟着链轨车翻过的土地……透过班车的车窗,再也望不到波浪滚​滚的万顷麦田,再也听不到联合收割机轰鸣的作业声,再也看不到一辆辆满载粮食的军车,再也看不到黝黑色的脸庞、精气神十足的一个个年轻可爱的小战士……只有那一眼望不到边已耕翻过的黑土地,一切都是那么的亲切,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一切都是那么的让我魂牵梦绕……

1987年10月10日上午8点左右,我们从康保县汽车站乘坐长途汽车到张家口西沙河汽车站下车,再换乘去宁远堡农机校的班车。当同学们在西沙河车站下车进入候车室等车时,迎来的是周围旅客给我们投来一束束异样的目光!我们怎么了?同学们莫名其妙地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过了一会儿,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女同学就不多赘述了,而我们32名男同学的穿着打扮,可谓是“奇装异服”:有穿羽绒服的,有穿棉大衣的,有穿棉袄的,有穿单衣的;有戴草帽的,有戴军帽的,有戴凉帽的;有穿棉鞋的,有穿球鞋的,有穿凉鞋的,有穿皮鞋的;有刮胡子的,有留长须的,有头发长的遮住耳朵和眼睛的……真是五花八门,五彩斑斓。但有一点是惊人的相似:每个同学脸上皮肤是一样的——黑里透红,与我们一个月前刚到场部实习时,那种白里透红“奶油小生”的形象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朋友们,您看,这样一群很特别、很另类的年轻人是学生?是农民?是工人?是“盲流”?……估计那时的标准答案只有同学们自己心里最清楚!

我若有幸来世再当回学生,一定要再去康保八段、三顷卜子部队农场或康保农场实习,因为那里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做事;因为那里教会了我如何奉献与感恩……

1987年的“三堂大课”啊!历久弥新,仿若昨天,终身难忘,励我向前!

在部队农场写的小诗《我的母亲》手稿

附:《母亲——我赞美您》

母亲,我赞美您!

母亲——这个亘古不变伟大、光荣而又神圣的字眼,

古往今来,

有多少儿女用热情洋溢的、发自肺腑的千言万语来讴歌您!

您不仅起着繁衍后代的作用,

您更以博大宽广的母爱精神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母亲,我赞美您!

中华民族无数生活在农村的母亲,

尤其是生活在广大贫困地区农村的母亲更值得颂扬。

您犹如北方顽强生长的白杨树,

不畏严寒,不怕酷暑,不拒风雨。

您宛若一支蜡烛,燃烧尽自己,照亮了儿女;

您更像一头儒子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

您无私奉献的精神,催我奋斗,励我前进。

母亲,我赞美您!

您勤勤恳恳、默默无闻的劳作。

您从小出身贫寒,结婚后仍家境艰难,

所以您从不去追求“摩登女郎”的妖艳,

更不羡慕达官贵人的装扮,

您就是您!您生长在农村广袤的土地上,风里来雨里去,

您喝冷水吃凉饭,是生活压不垮,病魔打不倒的“铁汉”!

田野沉甸甸的麦粒谷穗里浸透着您多少辛劳的汗水,

一车又一车运回家中的树叶,熬走了您多少个披星戴月的艰难日子。

一个又一个玉米面窝窝头,诉说着您多少不愿回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烦心事,

咱家每年饲养的五十多只羊羔,饱含着您多少喂养它们长大的深情“母爱”!

母亲,我赞美您!

昏暗的灯光下映衬出您密密麻麻缝补针线的背影。

我开学离家时,

您为我精心准备的干粮——烙饼、炸油饼……

油锅里熏呛出您多少一颗颗晶莹的泪滴。

您不是不想吃好的,穿好的……

您是为我和三个妹妹积攒念书急用的一分又一分硬币。

您用坝上农村妇女淳朴善良和勤俭持家的美德,

为您的儿女后辈树立起了学习的榜样和光辉的典范。

母亲,我赞美您!

我赞美您的无私奉献,

更赞美您对长辈百般的孝顺。

您深深懂得赡养父母是自己应尽的义务,

每次咱家里“开荤”时,您的公婆总是炕头上第一位“常客”,

每年夏季赶物资交流会看大戏,您的母亲和姑姑也总是咱家那辆牛车上的两个“贵宾”。

我敬爱的母亲啊!

您一生含辛茹苦,终因操劳过度而疾病缠身。

1985年5月初,您第一次住进市里的大医院,也是您第一次到市里开了眼界。

您与儿说,娘不想住大医院,娘觉得别扭,娘想回家。

您说老家院子里种的南瓜秧快干死了,莜小麦还没有锄完,还有家中的羊羔和鸡兔……

儿看到您躺在病床上掉转了头,您的两行泪水早已掩饰不住,扑簌簌的滑落在了洁白的床单上,

您看到儿从农机校放学后,

饭也顾不上吃,乘坐21路班车匆匆赶往医院来看望您,

我想您眼中的热泪是想家更是疼儿的泪水吧!

娘,娘,您不必害怕,也不要想家,更不能多虑,您要好好的安心养病。

您辛勤养育大的四个儿女,

一定会让您健康快乐,幸福如意!

我敬爱的母亲啊!

您,为儿女、为社会默默无闻地奉献着,

不慕名,不图利,不去追求那荣华富贵。

您扎根贫困地区的农‬村,用满腔热情和辛勤劳动去照亮儿女们前行的航程。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那一天市里召开“三·八”红旗手表彰大会,

您第一次戴着大红花腼腆地走上了领奖台。

您的丈夫和您的儿女们真是为您太激动自豪了!

那时,儿禁不住发出了心中的呐喊——娘,您是最伟大的母亲!

我为有您这样一位农村的母亲而骄傲。

始作于1987年9月13日康保八段农场

修改于2024年11月27日家中

责编/飘飘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