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鱼赏析网

武夷岩茶的五大转变:30年的历程,从品种到火功

发表时间: 2022-02-20 18:20

武夷岩茶的五大转变:30年的历程,从品种到火功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去年麻花曾和别人辩驳,为什么泡岩茶,盖碗比茶壶好用?

一来一回,辩了好几个回合后。

对方拿出一副“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的架势,甩出一句“有力”论据。

“你看,过去的岩茶宣传画里,配图都是用茶壶。”

他本打算亮出这个王牌后,一局定胜负。

但麻花看完那几张古早味浓郁、颇有南洋风情的宣传画后,不为所动。

按这逻辑,总不能随便一⁨个人跑去和制茶大师合影后,就意味着他的制茶技术突飞猛进,好茶资源不断吧。

这前后根本没关联嘛。

过去是过去,现在是现在!

泡茶这件事,还得从实用主义出发,而不是照搬故纸堆。

不过那几张历史感十足的宣传画,倒是颇为怀旧。

绿绒拍摄背景布上,摆了一束艳丽的假花装饰。

中间有一铁盒茶,上书“闽北乌龙茶”字眼。

一旁是圆形茶盘,里面放着一把陶壶,三个茶杯。

只见,白瓷茶杯里,斟满橙黄清透的茶汤,

最底下是一行联系方式小字,某某茶叶公司出品,经销广告联系电话XXX。

说实话,按这朴素的宣传风格看,这起码是三十多年前的流行风格了。

以现在的审美眼光看,这‫略显“老土”。

因为包装不够花里胡哨。

因为茶名起得实在太朴素低调。⁠

因为这样的铁盒很有时代特色……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盘点武夷岩茶的过去和现在,说实话,差别还蛮大的。

《2》

一、热门品种不同。

想起一个冷笑话。

之前有人一本正经的留言,“过去的岩茶都叫大红袍,现在的岩茶都叫牛肉马肉。”

这背后反映出岩茶“路人粉”对岩茶的观感,常识性错误不少。

大红袍和肉桂、水仙属于平级关系,它们都属于岩茶旗下的品种。

而牛肉、马肉,则是正岩核心山场的肉桂。

“过去的岩茶都叫大红袍”,这番话三分真七分假。

不论过去或岩茶,武夷岩茶都以品种丰富著称,怎么可能会被大红袍彻底包圆?

但尴尬之处是,在岩茶没现在这么出名时,为了帮助对外宣传,确实有借用“大红袍”名义,将所有岩茶统称为大红袍的特殊期。

毕竟,和外省客人提起岩茶,知者寥寥。

但一亮出大红袍这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大家都能露出一副“我懂”的神情。

久而久之,将错就错。

外地外省人产生武夷岩茶≈大红袍的理解,也说不上错。

但“现在的岩茶都叫牛肉、马肉”,100%是错的。

牛肉(牛栏坑肉桂)、马肉(马头岩肉桂),它们都是正岩核心茶,是岩茶里的稀缺资源,不可能满大街都是!

不过这恰巧说明,岩茶的市场热门品种,早已悄然转变。

大红袍,虽说拥有“岩茶茶王”之称。

但它更多接近草原里上一任的狮子王,势力不比如日中天的当红品种——肉桂!

《3》

二、起名方式不同。

过去的岩茶,起名更朴素、直接、直观。

极少会用花名。

翻开老图片时,更常见的茶名是武夷水仙、乌龙茶、铁罗汉、闽北青茶、闽北乌龙茶等字眼。

简简单单,一目了然。

现在的岩茶起名,花样更多。

有重点突出山场的:

正岩肉桂、猫儿石肉桂、慧苑坑水仙。

有着重点名火功的:

轻火黄观音、中火水仙、足火肉桂。

有以香型为卖点的:

蜜桃香肉桂、奶油香肉桂、木质香大红袍。

有以参赛奖项定名的:

参赛肉桂、获奖大红袍、金奖水仙。

当然,还有不少体现个性的花名。

比如,某泡奶油香、甜香突出的肉桂,定名为“甜蜜蜜”。

比如,做出一款大桂皮风格的肉桂后,取名“桂不可挡”。

再比如,乍一看和茶毫无关联的花名,“醉生梦死”、“朝朝暮暮”、“非你莫⁧属”之类。

按麻花的想法,给岩茶起一个朗朗上口、无伤大雅的花名,无可厚非。

但按照“抵制恶俗花名”的公告,在给岩茶取名时,还是回归传统,简单为好!

《4》

三、包装方式不同。

这点不用多说,大家也能看出来。

最近几年,独立泡袋包装的岩茶,是越来越常见。

过去那种老式包装,将散茶装在铁罐、圆罐、大袋的做法,倒是越来越少。

个人觉得,对岩茶来说,单独泡袋包装的优势更明显。

一次一泡,取茶方便。

轻便小巧,便于携带。

某次在朋友店里(主营武夷岩茶和红茶)喝茶,朋友提到,现在罐装岩茶基本已经绝迹,红茶的话,倒是还保留不少罐装。

但她平常不太推荐客人买超过一斤以上的罐装散茶。

要么分开打包,250克装一罐。

接着两罐茶放在一起,不论买回去自己喝还是送礼都很方便。

要是全部集中在一个大罐子里,怎么说呢,这么多茶,别人在拆开后一时半会又喝不完。

多次取茶之后,剩下来的一大半茶,不是弄碎就是跑气。

回头还得跟客人解释,为什么这茶刚开始喝,味道还好好的,怎么过了两个月就变味?

说到底,还是独立包装更省事!

《5》

四、产能规模不同。

去年冬天在武夷山,遇到一位新朋友陪着喝茶。

他是个老师,特别能聊。

从开天辟地,聊到民国的制茶发展。

他说,鲁迅先生从前的稿费很高。

但按照当时的物价,他的一个月工资如果拿来买正岩老丛,估计买不了一斤。

啊,这是怎么回事?

想必这会已经有茶客开始纳闷,这天价茶,难道不是近几年才有的吗?

不不不,好茶作为稀缺资源,价格一直都不便宜。

再加上,当年的岩茶生产力水平有限。

没有综合做青机,没有现在的设备设施,没有多少机器的帮助。

茶叶从采下来,摊晾、杀青、炒青、揉捻……一直到焙火,全部要⁤靠手工。

你想,是手工的产能多,还是机器的产能多?肯定是后者啊。


这么低的产能,在当时,能买得起这些精制好茶的人,又有多少?

麻花在一旁默默旁听,觉得这番话很有道理。

因为武夷山胡歌曾经说过,估算来看,现在一户但凡规模中等的人家,一年做出来的茶,可抵过去整条村子的产能!

可见,从过去到现在,岩茶的发展越来越精致、丰富、多样化。

这和做衣服一个道理。

过去以手工为主时,布料和成衣的价格都很贵,很多人一年到头,舍不得买一件新衣。

换作现在,生产力则要富足不少,大家的吃穿住行,可选项更丰富。

一言概之,现在的生活可比过去要幸福多了!

《6》

第五,来聊聊岩茶的火功。

经常听人吐槽起岩茶的轻火茶。

好端端的岩茶,干嘛要焙轻火?火功焙足一些,更能体现武夷岩茶的魅力!


岩茶的制茶传统历来是焙足火重火,将火功焙到极致,现在做这么轻的火功,简直是开历史倒车!


岩茶还是火功焙足一些,更能喝出老味道……

对比岩茶的昨天和今天,很多人觉得,过去的岩茶火功要焙得更足。

这点的确不假,但这并非意味着,过去的岩茶统统都是焙成足火!

举个例子,四大名丛里的小有名气的白鸡冠。

春茶季时,摸一摸白鸡冠的柔软青叶。

不难理解为何有人会说,白鸡冠这类的茶, 焙成中火已是不‮易。

论焙火程度,白鸡冠本身的存在,就是在辟谣“岩茶传统历来都是焙重火”的谣传!

对岩茶而言,火功高低并不重要,看茶焙茶才是重点!

更多关于武夷岩茶的知识

说说,武夷岩茶是怎么“火”的?

武夷岩茶新手入门,该选择喝贵的山场岩茶,还是便宜的口粮岩茶?

​喜欢喝武夷岩茶的你,听说过岩茶里的“倒青”吗?

武夷岩茶肉桂冲泡过后,还能煮着喝吗?

喝岩茶茶醉?喝岩茶翻江倒海?喝岩茶满口烟味?村姑陈给你支支招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