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鱼赏析网

探访老青岛美食之旅:津津社包子依旧令人难忘

发表时间: 2025-01-26 07:03

探访老青岛美食之旅:津津社包子依旧令人难忘

说起包子,北方人都喜欢,老少皆宜,而且也是历史悠久,在1937年青岛市政府招待处所编《青岛概览》中,对于当时的菜馆做了简要的介绍,其中面食类中受众面最广,平民老百姓最喜欢的就是水饺、包子和锅贴

1933年魏镜编辑《青岛指南》生活纪要·菜馆中介绍,本市点心店中,以包子铺为最多,等此铺子,大致以专卖包子、锅贴为营业,盖因北方风尚使然也。其他带卖馄饨、汤面者,几尽为中小菜馆之副业,如快活林、味苑、四时春、可可斋、文兴园等,皆此类也。

文中所说的平度路上的四时春是错误的,应该是江苏人沈阿毛开办的四如春。

青岛的包子,同样有说不完的话题。在许多老青岛人的印象里,都会有自己最熟悉和最喜欢的包子品牌或是店铺名称,青岛饭店、玉泉春、聚福楼、共和楼、小红楼、三盛楼、金城、新港、大嘴、湛山......分别占据了不少人心目中的第一。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四方路上的“苟不理”与旁边的“津津社”。

如今四方路的苟不理包子,依然是每日里顾客盈门,成了许多青岛人的标配和念念不忘的味道。看到这些,不少老青岛人或许会想起曾经与苟不理近在咫尺,当年那家最有名的包子铺——津津社。解放前,两家包子店,不宽的四方路相隔,一南一北演绎了许多年的美食故事。

曾经著名的“津津社”包子,店址就在对面的这座楼中。

四方路、易州路与黄岛路的“三角地”,当年“水龙池子”这个地方可是热闹非凡。这里不仅是周边家庭妇女洗衣、洗菜的地方,也是孩子们嬉戏玩耍的场所。

它的周边更是云集着“万香斋酱肉店、“三聚成”酱园、“瑞芬茶庄”、“万福临”糕点店、“苟不理”包子铺、“津津社”包子、“十乐坊”锅贴等商户,均为享誉岛城的知名店铺,可以说,这里聚集了岛城老街区最为繁荣的商业人气,“津津社”就开在了这处繁华喧闹之地的中央。

在上面这张老照片中,易州路楼房的墙上,可以清晰的看到有“津津社”的字号,那个最美味的包子铺就在这里。

除了老青岛那流传许久的坊间片段之外,“津津社”的历史资料很少,直到前几年日本京都大学放出的那批老照片其中的一张,我们才有机会一睹墙体上字号的踪影。

在青岛档案馆四十年代的青岛餐馆公会会员名册中,“津津社”的登记信息是易州路7号,它的开店时间也不是现有资料介绍中的1943年,而是早了十年。

1933年4月,由孟祝三独资开办。孟祝三,天津人,1896年生人,读过五年私塾,所以这是一家正宗的天津包子。“津津社”的店名,一是取其津津有味之意,再就是店主是天津人,包子是天津口味。

“津津社”的经营种类就是专门制作、售卖包子,后来才增加了炒菜,天津包子做工精细,皮薄馅大、鲜美多汁,很快就名声四起,在大鲍岛最喧嚣之地站稳脚跟。到解放前,“津津社”的包子可谓家喻户晓,生意一直不错。1940年8月29日,“津津社”重新做了营业登记,执照号码为营字一八零号。在1948年的信息中,店里尚有登记员工11人。

“津津社”的资料不多,但在青岛档案馆的一些其他信息中,仍能感受到店铺的营业状况和基本规模。如,《青岛市餐馆公会配给面粉分配数目清册》、《青岛市餐馆公会需用糖类配给清册》、《青岛市餐馆公会同业需用啤酒数目清册》、《青岛市餐馆公会造具会员需要海产清册》等。

据文史学者鲁海先生介绍,当年为了竞争扩大影响,1948年,“津津社”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后面还附带了一个征联,上联是:“津津社的包子津津有味”。却一直没有人对出下联来。不过我没看到这个广告,按许多读者朋友的评论,这个联应该说也不是很难对。

1949年青岛解放前,“津津社”已不再营业,店主孟祝三的消息,店铺何时闭店,后期的信息等一直未有资料能查询到。而旁边的“苟不理”则延续到五十年代公私合营后,成了市南饮食服务公司下属的“易州路饭店”。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四方路、易州路、黄岛路三角地的报栏前,一些市民全神贯注地阅读着报纸。后面,洗衣物的女人们正在忙碌着,争取在关闭供水之前洗完更多的衣物。照片的左侧楼体上,“津津社”的字号最是醒目。

八十多年后,几乎同一角度对比

“津津社”旧址

沧海桑田,曾经的岛城餐饮名店,印证了当时岛城餐饮文化的发展变迁。随着流逝的岁月,再去探寻那些深埋于历史中的老商号,它们大多已消逝于城市的历史尘埃中。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