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2-27 06:34
蒙顶甘露,十大名茶之一,是卷曲型绿茶的代表、中国最古老的名茶。自唐代被纳为贡茶,久负盛名,又称仙茶。有:‘’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之美誉。
蒙顶茶,源自古四川蒙顶山,被当地人深情地称为“蒙顶甘露”。其历史悠久,仿佛一位茶叶界的老仙人。
自唐代以来,它便被尊为宫廷的贡品,与历史长河中的皇宫贵族们分享着茶香。一抹翠绿,似初春的嫩芽,娇嫩而又生机勃勃。
茶产区处于邛崃山脉之中,东有峨眉山,南有大相岭,西靠夹金山,北临成都盆地,青衣江从山脚下绕过。
产地跨四川省名山、雅安两县的蒙山,蒙顶山上清峰有汉代甘露祖师吴理真手植7株仙茶的遗址。
蒙顶甘露是中国最古老的名茶,被尊称为茶中故旧、名茶先驱。
蒙顶甘露目前为中国的国礼茶,在我国外事活动中,深得国外嘉宾的喜爱。历代文人雅士也对它赞誉不绝。
蒙顶山是茶文明的发祥地,茶文化的发源地。蒙顶山的海拔高度、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非常适合茶叶的生长。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蒙顶山茶祖师吴理真便开始在蒙顶山驯化栽种野生茶树,开启了人工种茶历史。
唐宋时期是蒙山茶的极盛时期。从唐玄宗天宝元年(724年)蒙顶茶便被列为贡品,作为天子祭祀天地祖宗的专用品,一直沿袭到清代,历经一千二百多年而不间断。这种专用茶采自茶祖吴理真种下的七株仙茶。
到清代时,蒙顶五峰被辟为禁地,七株仙茶被石栏围起来,辟为“皇茶园”。在民间,蒙山茶历来被看作祛疾去病的神来之物。因此,
历史悠久的蒙顶茶被称为“仙茶”,蒙顶山被誉为“仙茶故乡”。
其茶汤极似甘露,碧清微黄,滋味鲜爽,浓郁回甜,香气馥郁,品饮后令人神清气爽,回味无穷。
蒙顶甘露干茶形状纤细,叶整芽全,身披银毫,叶嫩芽壮;色泽嫩绿油润。
蒙顶甘露是目前少有的采用手工制作的茶叶。从炒制、揉捻、晾晒到扬毫、显毫等工序,都需要丰富的经验和高超技艺。
蒙顶玉露采用早春茶树一芽一叶经摊青、杀青、揉捻、理条、烘干、提香、筛选等十多道手法精制而成。制作出干茶色泽墨绿油润,条索紧细、白毫显露。
蒙顶茶的声名远扬,使之成为历代文人墨客乐于吟颂的对象。
以民谚方式流传甚广的"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是中国最有名的一对茶联,描述代表着中国茶的最好品质和最高境界,号称‘’茶中仙子‘’。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琴茶》诗有"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的吟唱。
唐宋大家孟郊、韦处厚、欧阳修、陆游、梅尧臣等,都留下不少以蒙山茶为题的诗文。明清时代的诗文题词则更为丰富,当代诗人、文学艺术家也留下了许多吟诵蒙山茶的华章佳句。
文学家王心鉴在《蒙山行》一诗中写道:“踏雪蒙山去,石径入茶畦。云深无俗迹,泉壑有禅机。灵茗倚古寺,仙竹傍天梯。此间尘嚣远,不欲思归期。”悠久的茶史形成了特色独具的蒙山茶文化。
雅安为著名的雨城,其茶产区多雨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5度左右。无霜期达308天,雨日多达200天左右。秋多绵雨,夏多阵雨。
雅安地区古称大笮,即笮山若水,境内茶产区海拔4185米,岩岫之多,林泉之富,有“峰飞佛国、洞托仙都”的赞誉。这里生态良好,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是著名的亚热带高山茶区。
蒙顶甘露,翠韵仙子,被誉为“三春一定茶”,以其四季皆宜品饮的特质,征服了无数茶饮者的味蕾。她就像是一位优雅的舞者,在四季的舞台上,演绎着不变的旋律,那便是她那清雅而变幻无穷的滋味。
春光明媚的日子里,蒙顶甘露是新绿的代言,带着初春的朝气与清新。
炎炎夏日来临,蒙顶甘露又化身解暑佳品,给人们带来清凉之感。
蒙顶山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境内,四川盆地西南部,横亘于名山区城西北侧,山势北高南低,呈东北一西南带状分布,延伸至雅安境内。山体长约10公里,宽约4公里。蒙顶五峰环列,状若莲花,最高峰上清峰,海拔1456米。
蒙顶山又名蒙山,国家级AAAAA级风景区。位于号称“天漏”雅安雨城区与名山区之间。
从蒙顶西眺可见峨眉、瓦屋、周公诸山。向东俯视,原野平畴,山峦起伏,溪涧纵横,风景如画。
蒙顶山,与著名的峨眉山、青城山齐名,并称四川的三大名山。
它以夏禹足迹所至而有"禹贡蒙山"之称,以入贡"仙茶"名列经传,有"天下第一茶"之美誉。
现存古刹永兴寺、天盖寺、千佛寺、净居庵等寺庙坐落于茶园翠霭茂林间,红墙梵宇,千年古刹。主峰蒙顶的古银杏树群,树龄超过千年,高大挺拔,春夏有如青盖,秋日宛若金云。
蒙顶山有"雅安多雨,中心蒙山"之说。
因雨水多而形成云多、雾多的景象。春夏秋季,从山巅俯瞰,云雾飘浮于山岭沟壑之间,小山浮露,恰似仙山琼阁。
冬天从山下仰观,冰丝雪挂,山岗云绕,亦真亦幻。日出时金光漫射,红云飘浮。
龙行十八式”茶技,是蒙顶山“禅茶”中所独创的十八道献茶技艺。 “龙行十八式”茶技融传统茶道、武术、舞蹈、禅学、易理于一炉,充满玄机妙理。
相传,蒙顶山“龙行十八式”茶技是北宋高僧禅惠大师在蒙顶山结庐清修时所创。过去,作为僧人修行的一门功课,“龙行十八式”茶艺在蒙顶山僧人中流传,到清代逐渐传入民间,成为古今茶文化中一道独特景观。
天盖寺
天盖寺位于蒙顶山顶,创建于汉代,宋代重修。
寺庙占地8000平米,遥对群山,四周环绕栽植有12株千年古银杏。
永兴寺
永兴寺坐落于蒙顶西侧山腰,海拔1000多米。依山向水,山门石雕,有九龙蟠绕,透雕"永兴古寺",有麒麟浮雕一对。
寺内植有七心茶花、红玉兰、白玉兰等珍稀花木,其中一株红杜鹃,植于明代,春末夏初,花朵满枝。
皇茶园
皇茶园座落在蒙顶主峰的五个小山头之中,因周围峰形似莲花, 皇茶园正落于莲花心而成“风水宝地”。汉代,茶祖师吴理真亲植“灵茗之种”七株于此。
“仙雾绕山巅,灵泉煮碧尖。
紫砂盈玉露,馨逸润心田。”胡秉言的一首《神仙》也是对此茶的描写。
从自唐代开始便在此采摘贡茶。
宋考宗淳熙十三年正式命名为“皇茶园”。茶园以石栏围绕,正面双扇石门,两侧有“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石刻楹联,横匾額书“皇茶园”
阴阳石牌坊
阴阳石牌坊前有一石屏风,牌坊和屏风均建造于明代天启二年(1622年)。屏风上麒麟浮雕,头顶天上浮云,足踏翻滚海水,是蒙顶山的一大奇观。屏风背面是仿唐代袁天罡的阴阳图。
牌坊为三开门布局,之所以称“阴阳石牌坊”,那是因为牌坊右门上方的双狮戏球浮雕常年为干,而左门上方的双凤朝阳浮雕和中门上方的龙凤呈祥浮雕则常年为湿。
牌坊正面横额为“西来法沬”“一瓢甘露”“蒙露聚龙”,三幅题句,融合了儒、释、道三教的精髓。
甘露石屋位于皇茶园左侧甘露峰,为明代双坡顶单间全石结构建筑。
石柱、石殿、石斗拱、石屋面,漏光不漏雨,建筑风格极为独到。
蒙泉井
蒙泉井位于皇茶园旁,又名"甘露井",侧立"古蒙泉"二碑。石栏镌刻二龙戏珠。为甘露茶祖大师种茶时汲水处。
县志载"井内斗水,雨不盈、旱不涸,口盖之以石。
盘龙亭
盘龙亭位于蒙顶山山脊东侧。
系木结构六角亭,内塑有一长36.7米的石刻盘龙,造于明代,刻工精湛,造型生动,亭内镌刻有218个造型不同的"龙"字。
天梯古道
天梯古道位于山腰禹王宫至天盖寺,有1430级石阶,沿30°-50°的坡度上升,宛如云梯,故名"天梯"。
茶史博物馆
茶史博物馆位于天梯古道起点处。是由张爱萍上将题写馆名。
馆内存列着有关蒙顶茶的文献、诗词、标本和茶具。记载了蒙茶的碑碣,是历史的佐证。各类名茶、边茶的实物与历代形态各异的茶具相映生辉。是了解中国茶文化,享受茶文化的熏陶好地方。
来大美蒙顶山旅游,品蒙顶甘露仙茶。
参考资料:
蒙顶玉露.灵芽百科
蒙顶山.雅安地方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