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鱼赏析网

澳门之旅:最隐秘角落的惊人发现

发表时间: 2024-12-20 10:03

澳门之旅:最隐秘角落的惊人发现

今天,澳门回归25周年。

穿过澳门街头,熙熙攘攘的人流,被包裹在五彩霓虹下,

闪耀着、喧嚣着、浪漫着。

街头巷尾,堪比过年一样的热闹。

最近,我们去了一趟澳门。

绕过市区,去了离繁华最远的地方。

这里是岛屿的尽头,

亦是“澳门的尽头”。

去拜访了一个几乎游人罕至的百年客家古村,

看到了澳门最为宁静的一面。

当今天,人们在街头张灯结彩欢庆的时候,

基本不会有人想到,

在遥远的路环岛东北部,有个小小村落在半山脚下,办了一场海外全村人都到场的大席。

背景板上写着:庆祝祖国75周年,澳门回归25周年。

时间落笔在中秋联欢会。

| 九澳村何容辉村长(左),在介绍村子的历史。

何容辉村长带我们穿越小路,来到这诺大的水泥广场时,

他说着当天的热闹:

“所有人都回来了。嫁到国外的、已迁居的,都回来了。满满当当摆了100围。大家在这一边吹拉弹唱,舞龙舞狮,一边起锅煮菜,做客家小吃茶粿。”

| 九澳村村民一起做客家小吃茶馃。图by 何村长

何村长感到骄傲,「客家人嘛,大家心还是在一起的」。

他始终记得,澳门回归那⁠年。

村子里的大家比谁都高兴,小时候被葡萄牙人欺负的记忆,也是许多老一辈人一生都抹不去的。

| 在村委会,贴在墙上的长长的村史,亦是一段辛酸的血泪史。

尽管今天,这个位于“澳门尽头”的客家古村,逐渐被人遗忘。

但何村长依旧希望,它被看见,也能被重视。

这个曾作为澳门最早被记载的地方。

这里,是九澳。

澳门东南角处。

作为澳门如今仅存的两个传统古村落之一,

九澳村被人称为“最后一片静土”。

说法夸张了些,但这里,真的够安静。

200多年前祖籍梅州的‬客家人一路南下,走到这陆地的尽头,便不再往前。

也在这百年的风雨变幻中,

一个客家古村,见证了澳门的变迁。

古朴宁静是这里日常,

文艺与恬淡,亦能在灯塔下望向海边时,唾手可得。

这样的澳门,在今天,尤为值得被关注。


「是的,澳门一片'静'土」

澳门不大,却一直如“蚝镜”般明亮如镜。

原本不过一座南海渔村,以南北两山对峙,似港口之门,而得名澳门。

那时的澳门面积仅有2.078平方公里,北面一条沙堤,与内陆相连,叫莲花径。

人们在这与自然谋生。沿海定居,捕海产种水稻,求妈祖庇佑。

坐落在海边的妈阁庙,是一代代澳门渔民的守护神,也见证着澳门从南海小渔村步步登上世界的舞台,成为东西方文明汇聚的大熔炉。

但总有一些,被时光遗忘的偏远之地。

在没有填海造陆之前,路环岛和氹仔岛隔海相望,后为了发展,两岛相连,如今成为一座大岛。

尽管如此,往东南向走的澳门,越来越偏,亦越来越静。

大三巴牌坊上车,公交21A,一路往南,穿越澳门本岛、路环岛,后环绕路环南部,途径路环监狱、黑沙滩,

一直到终点站,九澳圣若瑟学校

下车,便是九澳。整个路程用时1小时23分钟。

初到九澳,是会让人怀疑的。

这里,真的是澳门吗。

四下无人,学校、村庄、油库、灯塔都在这几百米的范围内,却给人难得的清幽之境。

绕学校半圈,走小路上坡,而后下坡便是九澳村,它具体位于九澳山北麓的一个小谷地内。

村庄不大,居民楼紧邻而建,院子里有花,有许多条大黄,还有淡蓝色和纯白色的小平房,偶有几簇白云飘过。

15路公交偶尔闯进村子里,停在村公所前。

一位奶奶缓缓走下来,拎着大小包被黄狗们簇拥在一起。

她缓缓俯身摸了摸它们,而后打开白色袋子,像哄小孩儿那样,熟练地温柔地投喂。

开公车的大哥也会下车,去公所上洗手间的间隙,也要和在地上打滚的大黄互动一下。

这俩,像是一日未见的老朋友。

到村子的时候,是下午,半刻阴,几滴小雨后,天晴朗起来。

照得村庄暖洋洋的,大黄们,也都相拥打盹了。

因为与何村长约定的时间还没到,我决定先去灯塔看看。

往海的方向走,800多米外,就是九澳灯塔。

会路过九澳油库,穿过一段公路,先抵达九澳圣母村。

然后再沿一条小路上坡,左边依旧能看到油库工厂,右边则是绿树林荫,不多会儿,就到了。

有点遗憾,灯塔暂时未对外开放。

不过往灯塔左侧的小路继续走,海浪声声。

一片宁静的大海在几经弯转之后,赫然出现在眼前。

这里,绝对是我们看过的,澳门最宁静的一片海。

轮船一艘两艘,来来往往,飞机一架两架,低空掠过。

山海之间,只有浪声、风声。

它们吞噬了嘈杂的一切,包括一个人不安和躁动的心。

偶然来到这里,我们笑着说,就这样一直走,走到了“澳门的尽头”。

走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中,这感觉也太美妙了吧。

念念不舍地原路返回时,才好好的把刚刚路过的九澳圣母村,走了一遍。

明黄靓丽的几栋建筑,让这里有了超脱于村庄朴实的神秘感。

它始建于1864年,曾作为收治麻风病人的地方,而被人避而远之。

那个时候的九澳村,就是这样,不被重视,也会被当作偏僻遥远的安置所,“流放地”。

麻风病曾一度村庄的名声不好,也让村子里的人困苦了很久。

和如今的岁月静好,形成强烈反差。

历史不会放过生命,但会留下痕迹。

这里如今是澳门仅存的最后一所关闭的麻风病院遗址。

每一栋建筑,独立而各有风情,黄的明媚,粉的优雅,白的庄严肃穆。

免费对外开放,有一栋房间还原了当年麻风病人在这里治疗和生活的场景,也大方地介绍这段历史。

虽然游客不是很多,但有人会在这养老休闲。

圣母村里有唯一一家咖啡小店,周三周四不开门,很容易扑空。

没关系,天气好的时候。

阳光会照进这里,照得建筑发亮,照得圣母雕像发光。


「客家原住民,在九澳」

史籍中关于澳门最早的记录,其实不是澳门半岛,而是九澳。

明朝嘉靖本《香山县志》中写:“九澳山,其民皆岛夷。”这里是说,在澳门开埠前,九澳已经有了常住人口。

有研究者认为,当时的“岛夷”很可能就是最早来到九澳开荒拓渔的客家人。

他们是这里的原住民,毋庸置疑了。

后来,也就是在何村长的记忆里,他们的故事从200多年前开始。

从广东梅州等地的客家人一路南下,飘洋过海,最终落脚在这陆地的尽头,不再往前走,九澳成为故地。

客家人,刻在骨子里的开拓精神,亦在这蛮荒之地得到充分发挥。

他们靠着一双手和勤劳的智慧,生存下来,繁衍生息,将客家人的文化和传统也一并代代传承。

最开始,老祖宗们住在九澳水库那一块。

在这里出海捕鱼,种水稻,种蔬菜萝卜土豆,上山砍柴,自给自足。

当然,还得和海盗斗智斗勇。

最惨烈的一次,是双方交战了三天三夜,伤亡惨重,但也是那次之后,海盗便不再敢来肆意侵扰。

不过,还是因为海盗和躲避台风,人们再一次搬迁,搬到了现在的九澳村。

即,九澳山西北麓的山谷。

过着出海捕鱼、种稻耕田、下海采蚝的半农半渔的生活。

海边的风浪大啊,大到更大的海盗,登陆了这里。

16世纪的一天,妈阁庙附近,东方西方在此相遇。

一路向东的葡萄牙人,打破了澳门的宁静,他们借晾晒货物为由,强行上岛暂住,并逐渐定居。

晚清又趁火打劫,殖民了澳门。

他们开始“改造”澳门,一座座教堂、医院、学校拔地而起。

1908年,澳葡政府以剿匪的名头,驻兵到路环,两年后,他们又辗转到九澳村,一开始以友好合作的名义,共同维护一方安定。

可慢慢的,村民才发现被骗了。

他们强占了村民种植的山头,也限制他们砍柴等基本生活权益。

“不仅不让砍柴,还派士兵巡逻,我们称为‘山狗’,村民们不断抗争。”何村长感到有些无奈,又自我打趣,“明明是自己的土地,那时啊,却如此被动”。

一个领导的女儿‪在淡季,想吃生蚝,捞不到就关人。

时光一眼而过。

我们坐在广场上,和观音庙对视,背后是一片山头。

何村长指了指庙旁的小路,想起小时候,山顶有葡萄牙兵守着,下面的人要送餐上去,他们不想爬山,便叫来村子里的小孩儿,一个面包,换一次跑腿。

这份被殖民过的屈辱,何村长记忆深刻,亦被深深印刻在了九澳村的村史上。

这里曾经生活艰苦,没水没电没交通,“60年代之前,我父亲还要摇船到澳门、横琴那边。”

好在客家人,坚韧的精神,是一直都在的。

这25年,澳门变化很大,九澳的变化也很大。

有了公路,交通更加便利,有了工厂。

生活条件好了些,但仍有一些遗憾,比如村民们关心的房屋所有、土地权益等等。

如今,村子里已经不到200人。

年轻人去了澳门,去了海外,去了香港
,去谋新的生活。

跟着何村长,我们走过他的老屋,曾经一家兄弟姐妹七八个,在这小小的屋子里生活。

也走过那条有了上百年历史的石子路,

路的尽头,通向那时村子里的小学,通向广场和庙宇

站在这学校旧址前(现为村里活动中心),我们望着新起的高楼(监狱),听村长回忆着,儿时的一些美好。

那时的沙滩很美,没有工厂,没有高楼,只有干净的沙滩,温柔的海浪,和赤脚奔跑的孩子。

当时的孩子已长大,已离家。

但他们会回来,会眷念这里,

一个叫九澳,有200多年历史的客家村。

正要离开的时候,一位十八九岁就嫁到新西兰的姐姐,带着家人朋友踏着石板路走了上来。

「回家看看」。

「他们每年都会回来一次,不管走到了多远」。

当我最后问到,九澳村最让村长放不下的是什么?

他说,是客家人不变的文化精神。

基于“多神崇拜”和“天人合一”的传统,到一地定居,一边信仰各路神灵,一边坚韧勇敢地“白手起家”。

他们将一株石树奉为“伯公树”,将巨石奉为“石古大王”,山坳处立座“山神庙”。

处处皆神。

说到底,这份神的力量,自始自终来自客家人的骨子里,来自于他们本身。

村路旁,那棵菠萝蜜树,已经200多年了。

村长说,村里几乎所有的菠萝蜜果树,都是从它来。

散落在村庄的边边角角,家家户户。

它恰好,和九澳村,同岁月,如同还活着的“老祖宗”。

200多年的古村,没有被时代的洪流卷得天翻地覆。

还保留着古朴、踏实,和澳门唯二的客家村落文明。

就像这棵树,还在源源不断的挂果。

任风吹雨打,不变本心。

25年,在这,遇见另一个澳门。

25周年,热闹不应该只属于澳门本岛。

如果以九澳村为起点,环游路环、氹仔,倒是会让你看到,澳门从原始传统小渔村走到国际化都市的“现实写照”。

采访结束后,我们和村长道别,就在菠萝蜜树下。

回到下车的站点,等新的一班21A。

公车在这掉个头,便驶向澳门最繁华的地带。

和来时的心境大不一样。

车窗外,树影婆娑,海若隐若现,工人在修路,这似乎,在真的走一条“澳门的时光之路”。

你可以提前按铃,随时下车。

在九澳水库,在黑沙滩,在路环街市,在威尼斯人,在氹仔(嘉乐庇马路)……

最后,回到大三巴的人潮里。

.

.

.

.

.

.

共欢度。

澳门,25周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