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9-04 16:38
《药师经》全称《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是释迦牟尼在广严城乐音树下应文殊请问而说,约5000字,是一部短篇佛经,但药师佛信仰在古代中国却曾经盛行一时。其中,除了写经、诵经、造像等文献记载外,现存的药师佛造像实物也非常多,特别是关中唐代佛教遗迹中几乎都有药师佛的身影,如彬县大佛寺、史家河石窟、药王山摩崖造像以及大雁塔底层四面门楣等。可以说,药师佛是关中唐代净土造像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由于唐代西方净土信仰的盛行,无量寿、阿弥陀佛造像无处不在使得其他净土造像黯然无光,但药师佛造像却经常出入在西方净土造像以及三佛系列的行列中,这种角色转换现象也是其他净土造像所不具备的。因此,考察关中唐代药师佛信仰的形成和分布及其表现形式,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
一、药师佛的形成
药师佛信仰流行于唐代,但药师佛产生的具体情况以及图像学上的源流,仍有许多不明点,如在印度、犍陀罗地区大量的佛教造像中,没有发现药师佛形象。
1931年,英国人斯坦因在吉尔吉特发现的部共 41页写于桦树皮上的笈多文字佛经中,有4页是《药师经 》写本。10日本学者百桥明穗在《敦煌药师经变与日本的药师如来像》一文中则认为,吉尔吉特发现了梵语《药师经》写本,但仍不能断定该经就产生于印度,目前只能推测是否产生于西域。木村泰贤在《本愿思想的开展及其道德的、文化的、宗教的意义》一文中,通过对佛教本愿思想的考察,认为从本愿角度考虑,药师佛是东方欢喜国阿閑佛的变体。1959年,索普在《中国早期佛教艺术的文献资料》冲讨论药王菩萨和药上菩萨时指出,药师如来由药王菩萨演化而来,受到了中东伊朗和地中海地区医神(Dioscuri)信仰的影响。1989年,李玉珉在《敦煌药师经变》一文中指出:“在我国西行求法高僧的行记中,从未看到有关印度药师佛的记载。就是印度早期的考古发掘里,亦不曾发现药师像,甚至于晚期的印度佛教图像典籍也很少谈及药师佛 。这些现象显示药师信仰在印度并未受到重视。因此,有些学者指出,药师信仰可能源自印度的西北边境或中亚。”所以,药师佛信仰起源的讨论,尽管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但有一点似乎可以肯定,药师佛信仰出现得较晚,为大乘佛教的产物。
《药师经》译本的传译,目前一般认为前后五译,四存一佚:(1)东晋帛尸梨蜜多罗译《佛说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卷,这是现行12卷本《灌顶经第12卷,无单行本;(2)刘宋慧简译《佛说药师琉璃光经》1卷,佚;(3)隋达摩笈多译《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卷;(4)唐玄奘译《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1卷;(5)唐义净译《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卷。《药师经》现存四译本的内容基本相同,系同本异译,围绕东方净琉璃净土药师佛叙述。唯义净本相对详细,对东方七佛一一描述,其他译本只叙述东方七佛中最远的净琉璃净土药师佛。《药师经 》的注疏约有8部,但几乎都没能流传下来。据永超《东域传灯目录 》义天《新编诸宗教藏总录》藏俊《注进法相宗章疏 游》记载,窥基、靖迈遁伦、神泰、憬兴、善珠、极太等各有《药师本愿经疏》卷,今均不存。药师佛后来又为密教所重视除前述吉尔吉特发现的密教《药师经》写经外,还有阿地瞿多译《陀罗尼集经 卷、不空译《师如来念诵仪轨》1卷、金刚智译《药师如来观行仪轨法》1卷、一行译《药师琉璃光如来消灾除难念诵仪轨》1卷、元沙啰巴译《药师琉璃光王七佛本愿功德经念诵仪轨供养法 》1卷、清工布查布译《药师七佛供养仪轨如意王经》1卷、清阿旺扎什译《修药师仪轨布坛法 》卷等。
阅读这些经书可以发现,药师经与西方净土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帛尸梨 蜜多罗译本中对药师佛净土的描绘中有倾向西方净土的记载:
此药师琉璃光如来国土清净,无五浊,无爱欲,无意垢,以白银、琉璃为地,宫殿楼阁悉用七宝,亦如西方无量寿国,无有异也。有二菩萨一名日曜,二名月净,是二菩萨,次补佛处。诸善男子及善女人,亦当愿生彼国土也。
可以看出,药师经编撰者对药师佛净土琉璃世界的描绘,是与西方净土作过比较的。同书帛尸梨蜜多罗译本中还提到愿欲往生西方阿弥陀佛国者,忆念昼夜,若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或复中悔闻我说是《药师琉璃光佛本愿功德》,尽其寿命欲终之日,有八菩萨…….皆当飞往,迎其精神不经八难,生莲华中,自然音乐而相娱乐。
这些记载似乎显示,《药师经》编撰者似乎对药师佛世界是否拥有信徒缺乏信心,而添加了西方净土信仰和弥勒净土信仰一些成分。药经产生应晚于西方净土信仰。考察《药)基本内容,我们看到,药师佛信仰具有浓厚的现实意义,西方净土信仰注重往生,希望往生西方极土,在那里的太平世界得到一种安乐。而药师佛从菩萨成佛后,实现了他的十二大愿,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琉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