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鱼赏析网

白茶是寒性的吗?听说一周最多只能喝五次,这是真的吗?

发表时间: 2024-01-23 09:40

白茶是寒性的吗?听说一周最多只能喝五次,这是真的吗?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有一类万能标题格式,很受营销号喜爱。

堪称是互联网文的‬标题万金油。

题目是《再喜欢……也不能……》

“震惊了,有的男人再喜欢你也不能嫁!”

“速转发,5年以内的白茶,再喜欢也不能长期喝。”

“再喜欢也不能养在家的N种花卉,破坏风水……”

这类耸人听闻的标题,抓马又吸睛,充满矛盾对立,天生自带流量。

但可惜,实质内容往往语焉不详,有标题党嫌疑。

偏偏刚入茶圈的新手,对白茶认知了解不足。

当一个人缺乏足够的喝茶知识傍身时,最容易被这些以讹传讹的虚假宣传误导。

一不留神,喝茶就被人骗到圈套当中。


《2》

这天午后,在网上闲逛。

看到一篇营销号特征满满的小作文。

内容主旨很简单,主张白茶再好也要换着喝。

“5年以内的白茶,寒性强,要少喝。”

“一礼拜的饮用量,要控制在四、五次以内,哪怕再喜欢也要有所节制。”

“实在贪喝年份新的白茶,喝的时候不妨加一片XX陈皮混合泡,破除新茶的寒……”

细看之下,满纸荒唐言。

但这种偏激言论,放在网上最容易引起关注。

翻了翻底下的留言,发现“信众不少”。

有不少新手茶客,对此深信不疑,认定5年内的白茶都很寒。

更有甚者,被这条内容说服的茶客,还自然而然地相信了对方的带货。

询问起适合搭配白茶的老陈皮链接。

看到这一幕,只想赶紧喊停,大家千万别偏听偏信。

喝白茶,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对方寥寥数语内,压根没有说清楚事实。

真相是,白茶并非茶性寒凉。

这从一开始就‪不成立,后续的那些喝法建议,也一应站不住脚!

《3》

原本,以白茶的储存时间长短来划分。

存放不足1年,是新茶。

储存时长介于1-3年,是陈茶。

而存满3年以上的,属于老白茶。

上述看到的偏激定调则是一刀切,默认5年以内的白茶一⁦概是新茶,一概性寒凉。

这其中未免有偷换概念的嫌疑。

再说了,新白茶性寒凉,是世人对白茶的误解。

属于年年都会闹一遍的谣言。

每年一到新白茶集中上市的时间,就必定会在茶圈看到这样的声音,一篇接一篇的小作文,一条接一条的短视频,折腾一番诸如新白茶性寒凉的论调。

从而,阻拦人们购买新茶尝鲜的欲望。

神奇的一幕是,在绿茶大量上市时,极少有人跳出来主张喝绿茶寒凉/性寒。

而是通网在传,喝新茶尝鲜/盼了这么久终于等到上新/快来尝尝早春的这一抹极致清鲜……

这背后显然有古怪。

从中能说明,关于白茶新茶寒凉的说法,是黑粉所为。

主要目的是抹黑白茶,混淆视听。

话说,白茶‍是不是性寒凉?

当然不是,如果说连萎凋后微发酵的白茶,都属于寒凉,那绿茶、黄茶、花茶等,要置身于何处?

关于这点,此前文章有详细阐述过,此篇不再赘述。

感兴趣的看官们,可翻阅往期文章。

在此,村姑陈想为新白茶澄清一番,它在茶圈江湖内,亦有不可取代的妙用。

譬如,冬天吃了火锅烤肉后,喝一泡高山白牡丹或者春寿眉的新茶,借茶味的清鲜,缓解口腔残余的油腻。

譬如,高山新白茶当中的茶氨酸含量,和其它茶比,可谓遥遥领先,无比清鲜动人。喝下一杯高茶氨酸的白毫银针茶汤后,能让人元气满满。

譬如,北方茶友过冬在暖气房待太久后,喝点香气馥郁,花香盈然,茶水清润的新茶,喉间产生的润泽感极佳,几乎在咽下茶水的刹那,便能化成片片甘凉。

这等绝妙体验,如果平白无故听信谣传,可要白白错过了。

喝白茶,新茶的鲜 vs 老茶的醇,它们拥有不同的审美点。

各花入各眼,按需选茶,才是靠谱做法。

没来由地嫌弃起新茶“寒凉”,将这等莫须有的罪名安上去。

一刀切,一概否认新茶,着实不应该!

《4》

在外面和朋友们喝茶时,有人聊到一个话题。

和开篇的说法有些类似。

直言称喝⁧茶不能挑食,一款茶再好也要换着喝,不然迟早会喝腻。

此话一出,当场就引起热议。

在座有位来自武夷山的熟人,家里也有做茶,听完后第一时间直摇头。

因为他平时只喝岩茶,水仙、肉桂、名丛等,各种岩茶换着喝。

今年夏初时,收到过朋友寄来的明前龙井,据说是核心产区的,一小盒仅半两,价格并不便宜。

但他拆开试了后,发觉也就那样。

倒不是说茶味不好,而是单纯欣赏不来。

常年喝习惯岩茶焙火形成的甘醇饱满滋味后,换成小清新风格的绿茶,始终感觉味道稍淡,汤感醇厚度不足……

一方水土,一方茶味,一方风俗。

喝茶本身是一件很自由的事,不存在一定要各种茶换着喝的说法。

听完那位武夷山朋友的分享,觉得很有道理。

喝茶选择,是一件很个人的事。

尽信书,不如无书。

以白茶为例,只要品质好,便可长期饮用。

产自高山原料,产区生态环境绝佳。

及时摊晾,薄摊薄晾,精心加工制作。

且,后期仓储规范,严格密封干燥保存的优质白茶。

它们的香气、滋味、韵味,一概尽善尽美。

鲜、香、醇、爽,面面俱到。

喝过一次,便想着再喝下一次,让人念念难忘,百喝不腻。

对待这等好茶,不存在一星期顶多喝4次、5次的限定。

只要自己喜欢,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固定喝一类茶。

当成日常口粮茶,每天都喝上一泡,也无可厚非!

《5》

最近两、三年,陈皮作为茶伴侣的呼声很高。

继陈皮普洱后,陈皮白茶的宣传热度也在节节升高。

一度让不⁦少人相信,喝白茶加陈皮进去,两两组合,yang生效果会更好。

又或者,像开篇带货的营销号,暗暗提示的内容,称喝白茶加入陈皮能破解新茶的寒冷……

但这不能轻信,喝‫茶就是喝茶,以清饮为主。

加陈皮、加菊花、加红枣、加甘草,加乱七八糟的调味辅佐,只会破坏好茶的原味。

白茶本身的性味,并非寒凉。

相对而言,新白茶清润,老白茶温和,各有所长。

既然,白茶“不寒”,所谓加陈皮进入破除寒凉的观点,自然不成立。

从饮用欣赏角度,陈皮与白茶之间,并非良配。

哪怕再好的陈皮,加入一泡高山白茶里面,也会混淆白茶本身的毫香、花香、竹林香,以及清鲜纯粹的汤感。

最终喝到的茶味,反而打了折扣。

倒不如分开喝,单独泡陈皮,或者独自泡白茶。

各美其美,才是上选。

至于混搭之后,yang生功效更好的言论,更不可信。

陆羽在《茶经》里专门提到一个观点:“杂以卉莽,饮之成疾。”

喝茶,还是简单点比较好。

不然,今日加陈皮,明日加人参,后日再添入牛蒡、黄芪、麦冬……

各式大乱炖,混成一锅,反而不是健康喝茶所为!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