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9-07 14:16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每个地区都有着独特的文化瑰宝,其中有9件被誉为“镇国之宝”,堪称绝世孤品。
它们或是传世的艺术品,或是技艺的巅峰之作,无论是精美的玉器,还是古老的青铜器,每一件都凝聚着无数匠人的智慧与心血。
而这些镇国之宝中,是否有你家乡的代表?哪一件宝物能够承载你的故土记忆?这背后的历史,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位于甘肃省武威市的马踏飞燕,以其惟妙惟肖的造型和精湛的铸造工艺,成为了汉代铜奔马的代表作。
1969年,武威县的农民在修筑防空洞时,意外发现了这件国宝。消息传出,考古学家们欣喜若狂,连郭沫若都强烈要求将这批珍贵文物运往北京。
1973年,马踏飞燕远渡重洋,在欧美十几个国家巡展了一年之久,轰动世界。不少国家还发行了马踏飞燕纪念币,以缓解铜奔马离去后人们内心的失落。
马踏飞燕的名字也颇有趣味。最初,人们认为马蹄下的小鸟是一只燕子,便取名"马踏飞燕"。后来有人指出,那分明是一只龙雀,有人建议改名为"马踏龙雀"。争论不休,索性就叫它"铜奔马",省得纠结了。
说起王者之剑,非勾践剑莫属。作为目前我国唯一一把青铜王剑,它出土于1965年的湖北省荆州市,保存完好,剑身铭文清晰可见。
据考证,这把宝剑正是欧冶子为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打造。勾践雪耻复国,终于雪洗会稽之耻,此剑也成为那段屈辱历史的见证。
勾践剑虽然只有40厘米长,但短小精悍,锋芒毕露。更令人惊叹的是,时至今日它依然光可鉴人,锐不可当,一剑下去就能斩断几十张纸。
相比之下,它的死对头夫差的矛,早已锈迹斑斑了。古人云"干将莫邪,受氏为大 ",欧冶子的徒弟们各个都是铸剑奇才,更何况是师父亲自出手呢?
追溯历史的长河,良渚文化可谓灿若星河。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进入国家社会的文明,良渚凝结了无数先人的智慧结晶。而在1986年出土的"玉琮王",更是良渚玉器的巅峰之作。
通体晶莹剔透的玉琮王,高达24.1厘米,重达6.5公斤,堪称同时期玉琮之最。更令人惊叹的是,玉琮王的内壁仅0.2厘米厚,却布满了细密的纹饰,三角形、菱形、圆形、勾云形,错落有致,工艺之精湛可见一斑。
考古学家们发现,这些纹饰的排列组合并非随意,而是蕴含了古人对天地的认知。玉琮王,正是古越先民用玉和汗水铸就的文明之光。
提起国之重器,不得不提后母戊鼎。它不仅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大青铜器,更是华夏文明的一个缩影。1939年,这尊重达832公斤的青铜鼎在河南安阳出土。
当时,正值日寇铁蹄蹂躏中原大地,文物界谨慎异常。发现者生怕国宝落入敌手,连夜将鼎身埋在院中,躲过了一次次搜查。
抗战胜利后,后母戊鼎才得以重见天日。它通体布满云雷纹饰,四足牢牢镇地,鼎耳高耸入云,俨然天地间独一无二的王者之尊。
鼎身铸有铭文122字,字字玑珠,可见西周晚期礼制之严谨。后母戊,据考证乃当时的天子,久已湮没在历史烟尘中。唯有此鼎,经千载岁月犹在,述说着昔日盛世的辉煌。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无疑是我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1981年,证实这一史实的关键物证现世,它就是"商鞅方升"。
方升,是古代的容量单位,相当于今天的升。商鞅方升的底部,铸有39个字,言简意赅地记录了秦始皇制定统一度量衡制度的诏令。
两千多年后,这项古老而伟大的制度,依然在中华大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商鞅,更是秦国的改革先驱。他在秦孝公时期,主持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的佼佼者。
商鞅方升,不仅记录了一代帝王的雄心壮志,更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巨变。正所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始皇统一六国,正是商鞅播下的种子结出的硕果。
2001年,在成都市发现了一件让世人瞠目的远古国宝。它通体纯金,薄如蝉翼,上面雕刻着四只飞翔的神鸟,围绕太阳旋转。这件直径12.5厘米,重达20克的金饰,正是古蜀国的"太阳神鸟"。
从"太阳神鸟"的图案上,考古学家读出了先民对太阳的崇拜和美好的未来憧憬。四鸟拱日,不仅反映了四时更替,也暗合了远古的十二生肖历法。
这样精美绝伦的金饰,在两千多年前的古蜀就已经出现,足见古蜀文明之昌盛。从"太阳神鸟"身上,我们或许能进一步揭开三星堆等古蜀遗址的神秘面纱,一窥大自然孕育下那个灿烂文明的真容。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160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绘制了一幅开启中国人眼界的世界地图,这就是"坤舆万国全图"。可惜原图下落不明,只存一幅明代宫廷临摹的摹本。
"坤舆万国全图"图文并茂,色彩斑斓。海洋中绘有鲨鱼鲸鱼等海洋生物,陆地上密布城邦国家。在那个地理知识闭塞的年代,利玛窦的世界地图犹如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让古人的视野极大拓宽。
有趣的是,在图上,太平洋被置于世界中心,而澳大利亚尚未出现,因为彼时澳洲大陆还未被发现。欧罗巴的"带头大哥"写着"拂郎察",而我国以东的海域则被称为"大明海"。读这幅图,如同在时间的隧道中漫步,不禁让人遐思万千。
四羊方尊,堪称中国青铜器的巅峰之作。出土于上世纪30年代的湖南宁乡,它毫无疑问当之无愧地占据了镇国之宝的席位。如果非要找一件青铜器与后母戊鼎比肩的话,非四羊方尊莫属。
四羊方尊通高提手76厘米,重达64.2公斤,气度恢弘,华丽大气,可谓青铜方尊之最,更难能可贵的是其铸造工艺精湛绝伦,鼎足和尊身浑然一体,浮雕做工精细入微,更显国之瑰宝的非凡地位。
然而,国宝的命运也曾多舛。1938年,日寇侵华战火烧到长沙,四羊方尊被炸成碎片。战后几经周折,文物专家们废寝忘食地修复,才让国宝重现风采。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的四羊方尊,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人们和平的可贵。
比四羊方尊"年龄"更大的,要数西周时期的"何尊"了。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县,它的主人是一位姓何的西周贵族,这件青铜器虽不及四羊方尊华美,却有着更重要的历史价值。
何尊上铭刻着119个字,其中赫然有"中国"二字。这是"中国"一词的最早出现,记载了周武王迁都洛阳的大事。
何尊的出土,不仅证实了古籍中关于周公建都的记载,也见证了中原地区在西周时期的重要地位。
纵观九大镇国之宝,它们跨越了数千年的历史,涵盖了商周到明清各朝各代。
或金或玉,或陶或铜,它们以不同的姿态,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古人的智慧才情和家国情怀。
今天,我们惊叹于先人的非凡创造力,更应该传承他们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让文明之花在新时代绚丽绽放。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