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鱼赏析网

如何通过有效方法唤醒孩子的内在动力及培养自觉性

发表时间: 2025-01-03 00:40

如何通过有效方法唤醒孩子的内在动力及培养自觉性

一直被催的孩子,永远学不会自觉!唤醒内驱力,做好这3件事就够了

唤醒内在动力:如何培养孩子的自觉性

在宁静的绿荫小镇,李家的客厅里,阳光透过白色蕾丝窗帘,洒在温馨的木地板上。李太太坐在沙发上,眉头紧锁,她的儿子小明,一个活泼好动的小男孩,正在一旁的地毯上玩着他的玩具火车,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李太太叹了口气,对小明说:“小明,你能不能先把作业做完再玩?”小明抬头看了一眼母亲,然后又低头继续玩:“妈妈,我等会儿再做嘛。”


李太太的焦虑如同窗外即将到来的暴风雨,她知道,小明的自觉性问题已经成了她的一块心病。她尝试了各种方法,从温柔的哄骗到严厉的责备,却始终无法让小明变得积极起来。她的朋友,我,坐在她对面,听着她的倾诉,完全理解她的焦虑。小明做事总是慢吞吞的,无论是起床还是写作业,总是拖拖拉拉,一边玩一边学,⁣这让李太太几乎每天都在崩溃的边缘徘徊。“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李太太无奈地说。

我轻声安慰她:“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需要找到适合小明的方法。”我知道,在孩子上学的问题上,家长们都知道,要让孩子自觉主动,实在是困难重重。没有孩子天生就热爱学习,不‪需要父母的操心和监督。如果有,那真是极为罕见。一个自觉的孩子,往往是父母精心培养的结果。要让孩子在学习上更加主动,就需要唤醒他们的内在动力。一旦孩子的内在动力被唤醒,他们就会自发地去学习,无需父母的监督、激励或惩罚。


培养良好的习惯,是激发孩子内在动力的基础。正如爱尔兰诗人叶芝所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只有激发孩子对知识的渴望,才能唤醒他们主动学习的动力。而良好的学习习惯,正是孩子内在动力养成的基石。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小镇的图书馆里,一位记者问物理学奖得主卡皮察,他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里学到的。他回答说:“我认为,我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不是在大学,也不是在实验室,而是在幼儿园。”他解释说,“在这里,我学会了很多,比如不拿别人的东西;饭前洗手,饭后休息;承诺的事情要做到;用过的东西要放回原处……”

确实,幼儿时期是培养习惯的最佳时期,一个人一旦养成好习惯,将受益终生。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明智的父母,总会在孩子年幼时,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育界有句耐人寻味的话:“一二年级不努力,三四年级拉开差距!”一二年级是孩子学习态度和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一年级时,认真抓一个月,比六年级盯一年更有效。这里的“抓”、“盯”不是真的盯着孩子,而是关注孩子的学习习惯。3-6岁是心智发展最快的时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大脑、性格和习惯养成最为关键,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科学家将孩子的3-6岁称为“潮湿的水泥期”,意味着孩子85%的性格、习惯和生活方式都在这一时期形成。7-12岁则被称为“正凝固的水泥期”,在这一时期,孩子的性格、习惯等已形成85-90%。

有远见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都会有些严格。在孩子养成自觉习惯的关键期,他们从不手软。实际上,在孩子的性格、习惯尚未形成时,家长进行必要的干预,提高孩子的自觉与自律性,是非常必要的,这将伴随并影响孩子的一生。制定规则,将其内化为动力。孩子天生好玩,如果没有父母的监督和家庭规则的约束,很容易变得懒惰。家庭规则的建立,关键在于执行!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的观察力和模仿力越来越强,并且会做出自己的判断和思考。父母的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在给孩子立规矩的同时,很多父母一边教孩子守规矩,一边却在破坏规矩。这样言行不一,自然会导致孩子对规则的漠视。不能让孩子觉得家里所有的“规”,都是为他一个人“定”的。因此,在制定计划时,可以多与孩子沟通,让孩子有更多的选择权、参与感和仪式感。同时,在制定规则时,还要尽量照顾孩子的情绪和感受。

以下是六条基本规则,供参考:1. 不能有粗野、粗俗的行为。

2. 不能拿别人的东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3. 用过的东西要放回原处。

4. 玩具和公共用品,谁先拿到谁先用,后来者必须等待。


5. 不能打扰别人。6. 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对孩子来说,规则就是界限,就是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只要孩子不违背三点基本原则,即不伤害自己、不打扰他人、不破坏环境,那么其他的事情就可以自由选择并做主。

适当放手,让孩子自由支配。父母适当放手,才能让孩子养成⁢内驱力。当孩子拥有内驱力的时候,学习就成了自己的兴趣,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和满足,激发他们主动去学。

1. 让孩子自由探索。孩子的成长是走向独立,教育应该打造一个以他们为中心,让他们可以独立“做自己”的“儿童世界”。什么样的环境适合孩子呢?其实也很简单,很重要的一点原则是,生活物品,方便孩子使用。比如:家中的物品应该摆放整齐、有条理,有利于孩子的活动,让他的书、玩具有固定的位置,从小养成物归原处的好习惯。只要孩子不违背三点原则:不打扰他人、不伤害自己、不破坏环境,就放开双手让他自由探索吧。

2. 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虽然在孩子习惯养成的早期,要给孩子适时地督促,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要逐渐给孩子学习的自主权。因为过度干预会导致孩子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家长要做得是抓大放小,把握方向,原则上的事情没有商量,但在一定的范围内,孩子是有自主选择权的。学会放手,是作为父母最大的教育智慧。替代孩子做事情,不仅剥夺了孩子体会自己能力的机会,也让他失去了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孩子能自由支配,自由做主的时候,家长就要适当放手,让孩子去独立面对遇到的问题,在他自己解决了面临问题的时候,还能产生成就感。

培养孩子的内驱力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这需要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用心去陪伴孩子、引导孩子。努力做好这三件事,就能像点燃魔法灯一样,唤醒孩子内心的动力源泉,让孩子自觉又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