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鱼赏析网

康熙帝的智慧:巧妙利用举报自救

发表时间: 2024-07-01 20:34

康熙帝的智慧:巧妙利用举报自救

康熙二十七年,已入大狱的纳兰明珠又添造反罪名,数罪并罚,九死难赎。

然而,在康熙即将发落他的时候,他却主动让妻子将他谋反的证据交上去,谁知,这一举动为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结局。

皇亲国戚,一路升迁

提起纳兰明珠,他不仅是重臣,还和康熙有着实实在在的亲戚关系。

纳兰明珠的祖父叫做叶赫那拉·金台吉,他曾率领叶赫部的众人投靠了努尔哈赤,成了其手下的将领。

为了进一步取得努尔哈赤的信任,他甚至将自己的妹妹孟古哲哲嫁给了对方,还生下了后来的皇帝皇太极

孟古哲哲就是纳兰明珠的姑奶奶,所以细算起来,纳兰明珠还是康熙的“堂姑父”,自然也就是皇亲国戚了。

当然,纳兰明珠最后权倾朝野,靠的不仅仅是这一重身份,还有他那无人能及的智谋和远见。

康熙8岁登基时,纳兰明珠还不太起眼,只是区区一个侍卫,但是很快,他就凭借机智勇敢让康熙注意到了自己,还让官位升到了内务府郎中。之后仅仅两年,他就做了内务府总管。

那之后,纳兰明珠的升迁速度更是惊人。

康熙七年,封刑部尚书;康熙九年,加封都察院左都御史;康熙十一年,任兵部尚书。

一朝得势,权倾朝野

转眼到了康熙十二年时,在这一年,他抓住重要机会,一举成为康熙的左膀右臂。

当时,三藩之一的尚可喜给康熙递了一份奏折,说自己年事已高,不宜再居高位,想要告老还乡,以后就让儿子来继承自己的藩位。

其他藩王觉得尚可喜这个做法很不错,也都纷纷给康熙上书。

康熙收到这些奏折后气得不轻,三藩盘踞一方,本就势力庞大,现在还有了世袭罔替想法,更是难对付,若长此以往,岂不是会对朝廷构成威胁么。

有了这样⁣的顾虑,康熙便想到了撤藩,但是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大臣们后,却遭到一众反对。纵观全朝,竟唯有纳兰明珠坚定地站在自己这一方。

康熙撤藩的心意已决,他力排众议,撤掉了三个藩王的藩位。

不过三藩也不是吃素的,平西王吴三桂一听朝廷要撤了自己,立刻发兵,准备造反。

这可给了明珠的对头索额图弹劾他的理由,他对康熙说道:“当初只有明珠同意撤藩,如今一定要治他的罪。”

没想到康熙答他:“撤藩本是朕的主意,你莫不是要治朕的罪。”

几经波折,康熙平息了叛乱,三藩也顺利被撤,当然,纳兰明珠也通过这一事真正走到了康熙的面前,成为英殿大学士,封太子太师,权倾朝野。

步步为营,终成权相

三藩问题解决后,纳兰明珠又屡立奇功。康熙二十一年,台湾成了康熙最为头疼的问题。

台湾虽小,但官兵们都擅长水战,而这正是清廷的弱项。关键时刻,又是明珠解了燃眉之急。他向康熙举荐了很多台湾投诚而来的人,这些人中不乏有作为者,他们在“海霹雳⁣施琅的带领下,一举收复了台湾。

康熙二十五年,纳兰明珠奉命与蠢蠢欲动的俄国进行谈判,他不卑不亢,发表“我国向无侵犯尔国之处,尔国人却无故施放枪炮。”等重要言论。

最终,俄方同意撤军,这也为日后《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创造了十分重要的条件。

有了这些功劳,纳兰明珠走到了权利的顶端,成为一代权相。

结党营私,招致祸端

纳兰明珠的权势越来越盛,胆子也越来越大,他开始倒卖官位、结党营私、贪污受贿。

与此同时,索额图那边正在疯狂寻找扳倒他的机会,索额图在他身边安插了许多眼线,将他腐败的证据一点点收集起来。

让索额图开心的是,康熙二十六年,清官于成龙查到了纳兰明珠倒卖官位的事情,并告到了康熙那里。

康熙命人一番调查,事情还真如于成龙说得那般。证据在手,不能不治罪,但是明珠是大功臣,又身在重要位置,到底该怎么罚,康熙一时间也没了主意。

索额图看到康熙为难,觉得到了该加一把火的时候。他协同御史郭琇,把多年间收集到的证据一股脑地递交了上去。

这一罪状涵盖了明珠的数条罪行,结党营私、收受贿赂等等赫然在列,康熙大怒,传令将纳兰明珠压入大牢,择日发落。

然而,眼看着死期将至,纳兰明珠却以奇招化险为夷。

置之死地,化险为夷

身陷囹圄,纳兰明珠没有坐以待毙,左思右想,还真让他想出了一条妙计。

一天,心急如焚的妻子前来探望他,他没有交代后事,而是悄悄地对妻子说:“我这里有一份名单,你用心记下,再无意透露给给索额图一个消息,就说明珠谋划多日,要联合这些人造反了。”

明珠的妻子听了他这一番话,吓得心都要跳出来了:“你如今数罪加身,还要往身上安莫须有的罪名,难道是想九族同诛吗。”

明珠却只是坚定地看着妻子:“照我说的做就是。”

多年的相处,妻子怎能不知明珠是怎样聪慧的一个人,她选择相信丈夫,将这件事做了个透彻。

另一边索额图听说了这个消息后,得意忘形:“再加上谋反一罪,明珠死无葬身之地。”他指示郭琇,将造反名单交给了康熙。

康熙拿到名单后再次震怒,准备将明珠千刀万剐,然而下令之际,他却注意到了名单上的一个名字,竟是个文官。

带着疑惑,康熙将名单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发现这些人不是大学士,就是侍郎,让这些拿笔杆子的人造反,恐怕比登天还难。

事情发展到这里,康熙觉得自己中了索额图的计:“两人素来不睦,如果此时将明珠治罪,那最大的受益者岂不是索额图。”

接着他又想到:“既然这次是诬告,那么上次的种种罪名,是否也是欲加之罪呢。”

想到这里,康熙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全部的真相,他象征性地治了明珠一个小罪,又在适当的时机让他官复原职了。

此后,朝堂风云变幻,明珠始终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虽然不像曾经那般权倾朝野,但也安然活到了7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