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0-05 15:30
你见过排面最大的婴儿出生是什么样的吗?不是豪车接送,不是明星祝福,而是军队包围产房,国家鸣响礼炮庆贺。
作为孔子第七十七代嫡长孙,他的出生牵动着整个国家的神经,甚至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
那么,这个特殊的婴儿究竟是谁?他的家世背景又是怎样的?
1920 年,新文化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反孔批儒之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古老的儒家思想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风雨飘摇之际,北洋政府及诸多传统思想拥护者,仍把儒家当作立国根基,将孔子后裔视作精神象征。
于是,一个即将降临的婴儿,竟让整个国家为之牵挂,此人便是孔子第七十七代嫡长孙孔德成。
当时,衍圣公孔令贻重疾缠身,卧榻难起,性命岌岌可危,而他膝下却无子。
这对于延续“圣裔”、传承千年道统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孔府上下笼罩在一片阴云之中,焦虑和不安的情绪弥漫在空气里。
此时,孔令贻的妾室王氏传出好消息——她有了身孕,这一消息给孔府带来了新的希望。
孔令贻欣喜若狂,迅速向当时的大总统徐世昌上书:若王氏诞下男婴,愿意让这个孩子继承衍圣公的爵位,以确保孔子后裔的延续。
随着王氏预产期的日益迫近,孔府之内人人神色凝重,气氛骤然紧张起来。
为确保"小圣人"顺利诞生,北洋当局采取了空前的安保措施。
他们调派兵力围守孔宅,严格控制进出,以防不测,山东省省长和三位奉祀官亲临现场指挥,力求万全。
孔府之中,氛围凝重,仿若大敌当前,所有大门尽皆敞开,就连那仅于重大庆典时方才开启的重光门,此次也不例外。
而且,孔府门上悬着弓箭,旨在喻示“飞快”与“速到”,满心渴盼“小圣人”降临。
孔家宅院内,所有人都屏气凝神,等待那个足以改变家族命运的瞬间降临。
十二府的德高望重的老太们齐聚前堂西厢,她们的唇间低吟着古老的佛经,心中默默祈祷王氏能够平安度过这道难关,为孔府诞下一个男婴。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王氏的产房里依然没有任何动静,焦虑之情悄然蔓延,人们的面庞尽皆盈满了忧色。
有人开始低声议论,是不是有什么不祥的预兆?是不是“圣裔”的诞生会遇到什么波折?
果不其然,王氏竟突发难产之危,尽管采取了各种措施,王氏的生产过程依然充满了艰险。
产房内传出的阵阵哀鸣,刺痛着每一个焦急等待的心。
“怎么办?怎么办?”众人焦急万分,却又无计可施,只能在外焦急等待。
有人开始低声祈祷,祈求上天保佑王氏母子平安,有人不停地来回走动,其面庞满是焦虑之色,不安的情绪展露无遗。
就在这时,一位备受尊敬的老者忽然提起一则传说:曲阜正南门,平日紧闭,唯有皇帝出巡或祭孔时方可开启。
这扇象征至高权威的大门,或许能为"小圣人"开辟一条平安降世的通道。
这个想法犹如黑暗中的一线光明,立即得到众人热切赞同,他们仿佛找到了救命稻草,急忙派人去打开南门。
另一位长辈提出,孔府后花园地势较高压着产房,可能影响产房风水,导致王氏难产。
若将前方地势予以抬高,兴许能转变风水格局,助力“小圣人”安然降生。
人们立刻行动起来,纷纷搬运土石,将产房前面的地势抬高。
甚至在后堂楼的角门上悬一木牌,上书“鲁班高八丈”,只为殷切期冀求得建筑大师鲁班的护佑。
孔府上下,每个人都在尽自己所能,希望能为王氏和“小圣人”出一份力。
终于,历经漫长的翘盼与折磨,产房内传出一声清脆嘹亮的啼哭声,此声恰似天籁,瞬间冲散了孔府上空弥漫的阴霾。
“小圣人”总算平安降临于世。
这一刻,整个宅院沸腾起来,锣鼓声、爆竹声此起彼伏,欢庆的氛围瞬间遍布各处。
北洋政府也得知了这个喜讯,立即在孔庙鸣响了十三响礼炮,庆祝圣裔不辍,以示对这位“天选之子”的重视。
颜世镛作为官方代表,肩负签字公证的重任,并把孔德成的出生证明予以上报。
孔德成的诞生,不仅为孔府带来了希望,也为风雨飘摇的中国带来了一丝慰藉。
在万众瞩目中,襁褓中的孔德成继承了衍圣公爵位,成为孔子第七十七代嫡长孙。
小小的他,还不知道自己肩负着怎样的重任,只是懵懂地接受着四面八方的朝拜和祝福。
1935 年,南京国民政府因势而动,将“衍圣公”这一称谓改作“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
孔德成成为末代衍圣公,这个消息如同一记重锤,让他一时难以接受。
虽然失去了世袭的爵位,但孔德成依然受到社会的关注和尊重,他的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
孔德成并未就此消沉,他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儒家思想在新时代的价值。
他潜心钻研经典,亦密切关注时事,思索着怎样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完美融合。
1937年,战火席卷山东,年轻的孔德成被迫离开家乡曲阜,踏上了一段艰辛的逃亡之旅。
他的心中充满了对家园的不舍和对未来的忧虑,却也暗暗下定决心要在这动荡的时局中守护中华文化的火种。
辗转抵至汉口,孔德成立于街头,发表了激情澎湃的抗日演说。
抗战胜利之际,孔德成满怀着澎湃的激动之情,重返那睽违许久的曲阜,映入眼帘的景象却让他心痛如绞。
曾经富丽堂皇的孔府如今破败不堪,往日的繁华已成追忆。
局势的急剧变化让孔德成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前往台湾。
1949年,孔德成带着家人和一些珍贵的文物,踏上了开往台湾的轮船。
他于台湾大学任教,毫无保留地将一生所学悉数传授。
除了从事教学工作外,还积极参与多种文化活动,他多次举办两岸学者交流会,有效地促进了文化的融合与交流。
在某次活动中,他与阔别许久的大陆故友重逢,二人相拥而泣,心内感慨万千。
他历经战火纷飞的岁月,亲见山河破碎的惨状,却始终紧守对中华文化的挚爱之情,矢志不渝。
2008年10月28日,孔德成去世,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奋斗史,更是中华文明在风雨中屹立不倒的生动写照。
孔子第77代嫡孙曾在台湾任世袭官员 月薪近4万元.大洋网 [引用日期2018-10-29]
末代衍圣公辞世.凤凰网 [引用日期2015-05-25]
孔子在台第79代嫡长孙孔垂长:从商却无商界气息.中国经济网.2008-11-04 [引用日期2018-10-30]
末代"衍圣公"孔子第77代嫡孙孔德成在台辞世.中国网.2008-10-30 [引用日期2018-10-30]
《儒者行-孔德成先生传》选摘之三十~台湾将奉祀官度改为荣誉职.求知网 [引用日期2018-10-30]